福建大田:守护文化根脉,擦亮板灯龙“人类非遗”金名片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福建大田:守护文化根脉,擦亮板灯龙“人类非遗”金名片

2025-02-25 16:26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簇簇绛云红,星球滚数重。涌来人似海,游出火中龙。”板灯龙从唐末传入福建省大田县,一直承沿至今,焕发着经久不衰的活力。今年是中国“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个农历新年,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一,龙舞(大田板灯龙)格外热闹。2月12日晚,大田县举办2025年元宵节城区迎板灯龙民俗文化活动,场面蔚为壮观,吸引了来自城乡各地群众和外地游客数万人到现场观看,直播观看人数超千万人次,反响热烈。

千年龙舞闹新春,凝聚文化记忆

夜色中,长龙蜿蜒而出,每节木板上的花灯亮起,红黄光芒闪烁,犹如一条流动的火龙。龙身在人群中穿梭,龙头高高扬起,威风凛凛,龙尾轻轻摆动,灵动生姿。随着人们的步伐,龙身起伏摆动,光影摇曳,舞动出一片璀璨星河。

大田板灯龙由龙珠、龙首、龙身、龙尾组成,龙头高近三米;龙身短则几百节、长则千余节,均用竹木、灯板、龙纸分节扎制而后连缀而成。每节灯板长约两米,上面钉着两个或三个裱贴透明龙纸的灯座,龙纸上画着鳞纹、花草或写着祈颂语,每个灯座配插一支粗长的龙烛。龙尾的灯板略长,扎有彩饰的尾鳍。灯板前后两端各有一个锄把大小的圆孔,一根尺把长的硬木龙轴从孔中穿过,将各个环节连缀成一条长龙。

相传,一场前所未有的干旱曾席卷当地,东海神龙为解救苍生,毅然违禁降雨,因此遭受天罚,身躯被剁成数段散落人间。大田百姓感念其恩,将龙体碎片收集并置于连接成条的木板上,昼夜奔走祈愿神龙复活,时间恰逢元宵节。从此,迎板灯龙习俗便在大田县域流传开来,成为大田县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用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每年春节期间,大田县各乡镇都会举办盛大的板灯龙活动,有的在正月初九开始迎龙,有的延续到正月二十方结束,但基本以元宵节举行活动为主。

非遗文化是乡村历史与文化的见证,承载着村民的共同记忆和情感。《大田县志》记载:“御史中丞范元超为避黄巢之乱客居杭州,又来寓建州,其子范子高典务尤溪县,在丰城乡小田里(今大田县城郊的玉田村)定居。”“大田的居民多为中原迁徙而来,板灯龙活动也寄托着他们对故土的思念之情。”大田县文化馆馆长连福石表示,板灯龙不仅传递了祝福,还传承着祖辈的精神。通过制作、迎龙的独特形式,让后辈子孙明白自己的根在哪里,不要忘记来时路。

集体传承续文脉,唱响非遗新韵

每到春节,大田县各村的村民们都会自发组织迎龙活动。村民们依据祖传规制成立迎龙活动筹备组,负责集资、祭祀、迎龙仪式的举办。筹备组定好活动时间后,向村民发出通告,村民自愿报名参加。参加活动的每一户人家还需派出一名人员组成护龙队,负责保护龙身安全,并提醒舞龙人员注意安全。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全民传承,而非仅限于个别个体。一个领域的振兴,需要足够庞大的基数作为保证。”连福石说,大田板灯龙是一项集体性的传承活动。即便在正月十五,许多人已经外出工作、务工,但仍有许多大田县的居民会特意赶回,热情参与迎板灯龙的庆典。“虽然玉田村的迎龙活动已经暂停了数年,但重新启动起来并不困难,因为制作板灯龙的传统已经深深根植于大田人民的心中,今年重启迎龙通告一出,大家纷纷踊跃参与。”高参与度的背后,是人们对守护文化根脉,留住记忆乡愁的渴望,以及乡村文化振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广泛传播。

龙头、龙尾由筹备组指定技艺精湛的工匠制作,每年翻新一次。龙头形态根据流传下来的技艺、审美,并结合手艺人的理解、地方的民俗特点制作,形态各异。有的村制作的龙头会在头上写“王”字祛邪,有的会把认为最美好的双喜贴上去。而家家户户都会制作的龙身主要有两种形态,一种龙身是在1米余长的木板条上,安装2至3盏开口方形灯罩;一种是弯弯曲曲的龙形,制作的是形似龙身的拟态。

迎龙前,会在祖祠前摆“龙头供”祭奠龙头。龙队前面是狮舞队,后面是锣鼓队、鼓号队、彩旗队、彩灯牌坊,长龙在德高望重者手执龙珠的引导下,作腾、伏、挪、摇等动作,穿行在乡间或街巷。灯龙所到之处,人们燃香放炮,唢呐和锣鼓声不绝于耳,爆竹与响铳雷动夜空。要留龙的人家,事先在厅堂祈桌上摆好供品,龙入厅堂拜过房子后主人请“龙头酒”,并给扛龙头的人敬茶、分红包。

对于那些积极参与、技艺全面的村民,筹备理事会会将其吸纳进筹备组,让他们参与活动的组织和筹备。筹备组通过指定一些年轻人参与制作龙头龙尾、主持仪式等活动,让年轻一代在实践中学习和传承。同时,大田县文化馆作为保护单位,通过征集板灯龙图片、视频等,开展板灯龙文化展、摄影展进行数字化保护;集合乡镇文化站,非遗传承人等开展板灯龙座谈会;组织各村板灯龙统一展出交流,通过互相学习、互相借鉴,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板灯龙的制作工艺和表演形式。

“我们每五年就会制定一个板灯龙的保护规划,同时邀请师傅制作可以手持的小龙,推进非遗进社区、进校园等。”连福石表示,大田县文化馆还专门与社会实践基地展开合作,开展制作板灯龙的实践活动,让青年学生在体验非遗技艺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营造全民关注非遗、参与非遗、保护非遗的良好氛围。

大田板灯龙在保持其传统特色的基础上,通过创新技术手段,与时俱进。广平村的龙头制作采用了粗铁丝扎制,增加了龙舌与龙爪的可动装置,使板灯龙更加逼真、生动。作为年轻一代的陈昕等人还对龙灯进行改造,用塑料薄膜代替彩纸,用灯泡代替蜡烛,不仅美观轻便,还更加环保安全。

“目前,已经有文创公司开展板灯龙系列文创产品制作,未来,大田县将积极探索文旅融合新业态,以非遗项目带动文旅产业发展。”连福石说。(供稿人:伊招鑫)


【责任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