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实验室最新研究成果:CRET技术重塑血小板活化功能检测流程
2025年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血栓与止血重点实验室的阮长耿院士、赵益明教授、何林燕研究员等专家,在《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期刊发表了一项极具突破性的研究成果。该研究深度聚焦邻位触击化学发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Chemilumin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CRET),通过严谨的对比分析,清晰阐释了CRET技术在血小板膜分子及活化功能检测上,相较于传统流式细胞术所展现出的显著优势,为血小板相关疾病的精准诊断与高效治疗监测开辟了全新路径。
依据2023年流式细胞术临床应用指南及专家共识,流式细胞术作为当下临床检测血小板膜表面分子及活化情况的关键手段,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不可忽视的是,其存在诸多明显短板。例如,检测时要求细胞数量需达105以上;检测试剂价格高昂,检测所需耗材众多;样本前处理流程繁杂,涉及洗涤、离心等操作;孵育耗时较长,致使患者等待检测报告的时间大幅增加。这些弊端严重制约了该技术在临床的进一步广泛应用。
在此次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中,所采用的试剂盒运用均相化学发光双抗夹心法,能够在体外精准定量测定人全血或富血小板血浆中CD41、CD45、CD62P的含量。与流式细胞术相比,该方法极大地简化了相关疾病的诊断流程,显著提升了诊断速度,有效规避了因体外洗涤等环节对体内真实血小板活化功能造成的干扰,确保检测结果更贴近患者体内的实际情况。
CRET技术巧妙融合免疫技术与分子技术,创新性地引入新材料氧化石墨烯,淘汰了传统化学发光检测系统中必需的磁珠,成功省去磁分离清洗步骤。这一革新不仅大幅简化了仪器结构,还对检测流程进行了深度优化。CRET技术首次在化学发光技术平台上,实现了对细胞体中相关标志物含量的高精度检测,且检测结果不受血小板浓度及血小板聚集现象的影响,成功攻克了临床低血小板计数患者血小板质量评估这一长期以来的难题。
在检测效率上,相较于传统检测方法,CRET技术采用免疫发光法,极大地压缩了检测时长,能够快速、准确地反映血小板的活化程度。这一优势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为及时、精准的诊断依据,有效弥补了现有血小板活化功能检测产品在检测时间及检测准确性方面的不足,为血小板相关疾病的早期预警、精准诊断、治疗过程监测以及预后评估,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技术保障。
目前,南京浦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基于CRET技术,已成功推出CD62p、CD61(GPⅢa)、PAC-1(GPⅡb/Ⅲa)、CD42a(GPⅨ)、CD42b(GPⅠb)等多款血小板功能检测产品。这些产品优势突出:检测样本无需复杂前处理,最快5分钟即可得出检测结果,有效解决了血小板离体后易活化的难题,能够真实呈现体内血小板的活化状态;操作极为简便,只需一步加样;采用单人份包装,便于常温储运,可根据临床实际需求灵活选用,避免不必要的过度检测;配套设备轻便且无需维护,能够灵活适配各类应用场景。
随着CRET技术及其相关产品的持续推广应用,有望在临床实践中引发血小板活化功能检测领域的深刻变革,为广大患者带来更为精准、高效的医疗服务,推动血小板相关疾病诊疗水平迈向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