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运动安全指南:科学防暑,健康燃脂
随着2025年盛夏到来,全国各地持续高温。科学运动成为避免健康风险的关键。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专家徐建方指出:“夏季运动要选对时间、补对水分、做好防护,才能确保安全有效。”
高温运动三重风险
热相关疾病位列夏季运动首位风险。湖南省人民医院急诊科专家韩小彤解释,热射病作为重症中暑,是一种致命性急症,特征为高热和意识障碍,会引发器官损伤甚至衰竭。
心血管系统承受着双重压力。大量出汗导致循环血容量减少,加上高温使血管扩张,可导致血压明显降低,引发虚脱、乏力甚至晕倒。血液黏稠度增加还可能诱发血栓形成。
肌肉骨骼损伤风险显著上升。脱水导致电解质失衡,易引发肌肉抽筋;暑热环境下身体柔韧性下降,更易发生拉伤和关节损伤。
科学运动四原则
时间选择:避开10:00-16:00的高温时段。黄金运动时间为清晨5:00-7:00和傍晚17:00-19:00。此时紫外线强度减弱,人体体温状态更适宜运动。
强度控制:采用 “心率公式” ——(220-年龄)×60%~70%。例如30岁人群运动时心率应控制在114-133次/分钟。体感标准是“运动时身体微微出汗,但仍能正常与人交谈”。
科学补水:运动前1小时饮用300ml温水;运动中每15分钟补充100ml电解质水;运动后小口慢饮常温淡盐水。专家特别警示:“切忌猛灌冰水——运动后心血管处于扩张状态,冰水刺激可能引发痉挛,诱发心源性猝死。”
环境选择:优先选择公园、湖边等视野开阔、阴凉通风处。室内运动需保持通风,空调温度不宜过低。避免阳光直射区域,防止皮肤和眼睛灼伤。
三类人群专属方案
阳虚体质人群(怕冷易累): 推荐在正午阳光下散步15分钟,借助阳光补充阳气。避免游泳、夜跑等接触寒湿的运动。
三高人群:适合早晚各进行3组靠墙静蹲,每组1分钟。避免突然低头、旋转类动作,防止血压波动。
办公室久坐族:每小时进行“踮脚尖+扩胸”运动2分钟。可跟随“10分钟肩颈放松”视频练习,缓解久坐不适。
运动防护实战技巧
装备选择:穿着速干面料运动服,搭配UPF50+宽檐防晒帽。鞋子应选网面透气款,比日常鞋大半码。随身腰包装入清凉油、藿香正气胶囊等防暑药品。
降温妙招:运动前将薄荷精油涂于太阳穴、手腕;运动中每20分钟喷洒茶树精油喷雾(50ml水+2滴茶树精油);运动后用冷藏毛巾敷后颈大椎穴10分钟。
饮食辅助:运动前1小时吃1根香蕉和5颗杏仁;运动后30分钟饮用300ml绿豆百合汤或食用1个奇异果。绿豆清热解毒,百合润肺止咳,二者搭配能有效清热解暑。
14天热适应计划:跑步、足球等户外运动爱好者可采用渐进式热适应训练:第1-4天进行30-40分钟低强度运动;第5-9天增至40-50分钟中等强度;第10-14天进行50-60分钟高强度训练。
急救与恢复要点
中暑急救:立即转移至阴凉处→解开衣领散热→冷敷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部位→补充含糖盐水(500ml水+5g盐+15g糖)。若出现高烧、昏迷抽搐,立即侧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拨打120。
运动后恢复:进行5分钟静态拉伸(大腿前侧拉伸、婴儿式)。“不要立即洗澡,更不能用冷水冲凉。” 徐建方主任建议:“及时更换汗湿衣物,防止寒气侵袭。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身体恢复。”
运动后清洁:休息30分钟以上,待心率平稳后用温水清洗,时间控制在20分钟内。
夏季运动的智慧不在于与高温对抗,而在于与身体和解。国家体育总局的14天热适应计划证实:科学训练可使人体散热效率提升40%,心率恢复速度加快25%。
当我们合理规划时间、精准补充水分、选择适宜项目,便能在这个夏天实现健康与活力的双赢——汗水不再是健康的代价,而是生命活力的见证。(供稿人:武汉体育学院 黄小敏 林祥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