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则有益,安全第一!“体重管理年”,科学运动是关键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在民生主题记者会上的一声呼吁引发全民关注:“有些同志体重管理得不太好,腰围大了,体重也超了”,这标志着为期三年的“体重管理年”行动全面启动。
这项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16个部委联合推进的行动,直面触目惊心的数据:我国成人超重率已达34.3%,肥胖率达16.4%。其中,广东省形势尤为严峻,每三人中即有一人超重,每六人中就有一人肥胖。
如何判断是否超重肥胖?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匡洪宇教授指出,评估健康体重最常用的指标是身体质量指数(BMI)。其计算公式为: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BMI在18.5-23.9之间属于正常范围;低于18.5提示体重过轻;24.0-27.9为超重;达到28.0及以上则属于肥胖。
科学运动助力体重管理
针对如何通过科学运动进行体重管理,专家提出以下核心建议:
个性化设计运动方案: 应根据肥胖程度和运动风险制定计划。中高危人群(如体重基数大、无运动习惯者)宜从低冲击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开始。随着体重下降和体能改善,可循序渐进增加抗阻训练及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的比重。优先选择全身性、多关节参与、调动大肌群且能长期坚持的运动项目,并保持形式多样性。
保证频率与规律性: 运动频率需适度,建议每周至少保持三次。初学者更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逐步增加运动强度,并务必保持规律性,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匹配强度与目标:
中低强度运动(运动时心率达到基础心率的50%-60%): 有助于消耗脂肪,适合所有超重和肥胖人群。
高强度运动(运动时心率一般不超过基础心率的90%): 适合非重度肥胖且体能较好者。无论强度如何,都应适度加入力量训练和抗阻训练。
融入生活与专项结合:
善用碎片时间: 养成多动习惯,如每坐1小时活动3分钟、选择走楼梯、以步行或骑行代替短途驾车等。
专项运动安排:
中低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 每次控制在1小时内。遵循“慢速热身(约15分钟) - 维持燃脂心率运动(约30分钟) - 逐步降速放松(约15分钟)”的节奏,每周进行3到5次。
中高强度运动(如跑步、HIIT): 每次持续20分钟以上,以40-60分钟为宜。
特别提醒:慢性病患者运动需格外谨慎
患有慢性病史的人群进行运动务必量力而行,目标应设定得低一些,起步宜慢,以规避运动损伤并让身体逐步适应。
启动新计划前必须评估: 在开始新的运动计划(尤其是剧烈项目)之前,必须征询医生意见,并建议在专业心脏康复中心进行评估,排除隐性心脏病等风险,获取安全有效的个性化运动处方后方可执行。
具体疾病注意事项:
高血压患者: 需避免会引起血压骤升的等长收缩训练(如平板支撑、硬拉)及剧烈的竞争性运动(如足球、篮球)。若血压未得到有效控制,则禁止进行高强度运动。
糖尿病患者: 须警惕运动时低血糖(尤其服用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者)。运动前可适量补充碳水化合物。严重视网膜病变者禁忌剧烈运动和肌肉训练(以防视网膜脱落或出血),并应穿着减震良好的运动鞋保护足部。
心脏疾病患者: 需保证充足的热身(约10-15分钟)与运动后的缓和放松(约10-15分钟),以降低冠心病发作风险。运动过程中需密切留意心绞痛、胸闷、气促、头晕等心脏病征象,一旦出现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就医。(供稿人:武汉体育学院 林祥河 黄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