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蓝之家”,看东海渔嫂如何“变废为宝”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在“小蓝之家”,看东海渔嫂如何“变废为宝”

2025-06-27 15:33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5月1日12时起,东海全面进入海洋伏季休渔期。在浙江省舟山市岱山县,当天中午11时,1443艘应休渔船全部回港。

在长涂渔港码头上,锚泊的渔船整齐排列,渔民兄弟抓紧时间系缆绳、收渔网。这里的东海渔嫂们也不闲着。大伙齐心协力将海上带回的塑料瓶、旧渔网、电池等废弃垃圾进行分类整理,运回岛上的“小蓝之家”。

当下的“小蓝之家”,不仅是海洋垃圾的回收站,更是长涂镇以东海渔嫂志愿服务为坚实,探索海洋生态环保治理新模式的前沿阵地。一起去岛上看看,这群1东海渔嫂如何“变废为宝”——

碧海拾荒 初探海洋环保

长涂岛又被称为“金银岛”,这里盛产大黄鱼和带鱼。最新统计,小岛上共有渔船82艘,常住人口2677人,其中渔业劳动力有1123人,约占42%。

前些年,出海作业的渔民发现,捕捞上来的渔获变少了,渔网内多了不少塑料袋、废弃渔网、油漆桶、一次性杯具等垃圾。“对于世代以海为生的我们来说,这也是莫大的困境。”浙岱渔09618船船老大陆文波大步跨上岸。

2020年初,长涂镇率先建立镇、村两级海洋生态环保参与机制,通过东海渔嫂自治和党员带头相结合的方式,动员岛上的渔民兄弟“把海洋垃圾带回港”。

“要从介大的海上收垃圾,一开始在渔区大家觉得不可思议。”长涂镇金银渔嫂协会会长胡松素说,“好在阿拉舟山,有个优良的传统,船老大定听老婆的话!”

一场场关于海洋环保培训讲座,唤醒大家保护海洋的共识。19艘先锋红船率先响应号召相继签订“海洋环保垃圾回港”倡议书,成为这场蓝色革命的先头部队。

长涂镇金银渔嫂协会又召集闲赋在家的东海渔嫂们自制“红、蓝、黄”三色垃圾袋,分发给这些渔船,解决了垃圾在船上存放不便的难题。待到渔船回港,大伙忙碌起来,将这些海洋垃圾统一回收至协会站点,待进一步分类处理。

创新作为 净海润泽岛城

从2020年4月率先试点,到2021年6月,长涂镇金银渔嫂协会就收回了渔用废电池2万余节,空瓶9千只,废蟹笼2100余只,其它垃圾15余吨。“净海”行动也让渔民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这不,到了海洋伏季休渔期,镇上的百姓们更忙碌了。一支支渔安员、净海员队伍,深入街头巷角、甲板码头,传达海上垃圾分类理念;渔哥渔嫂巡逻队、蓝港志愿服务队等常态化开展“蓝海守护侠,无废行动”“主妇当家 垃圾分家”等生态公益活动,开展渔港巡逻和净海净滩行动。

“东海渔嫂”志愿骨干们还创立“海上文艺轻骑兵”宣传品牌,将海上垃圾分类编排成文艺作品,深入岱山各渔村开展公益巡演,逐步形成渔嫂影响渔哥、一个家庭带动一个渔区的工作局面。“垃圾不落海”行动蔚然成风

据统计,“蓝色循环”模式已吸纳长涂65艘渔船上的500多位渔民、镇村200多位群众加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海洋垃圾立体收集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长涂镇还创新研发、推广船用环保太阳能渔标灯,解决渔船上干电池的损耗问题,从源头上扼制有害垃圾的产生。“用一只太阳能网标灯,出海一趟至少能节约20节一号电池!”浙岱渔10418船船老大金海放告诉记者,目前该渔船已全部使用太阳能网标灯。

此外,岱山县还积极推广全域“无废渔船”创建,鼓励船东在船上安装垃圾贮集粉碎机,实现了部分海洋垃圾在海上就地分类处理,并将此推广到全县其他渔业乡镇,形成海洋垃圾分类的辐射效应。

以家为名 绘就共富底色

2022年11月底,全市首个“小蓝之家”落户长涂岛。走进其中,堆积如山的海洋垃圾被整齐地分类摆放。东海渔嫂们熟练地将塑料瓶、旧渔网等分别装袋,随后这些垃圾将被送往专门的回收处理机构。

“集中回收后统一送到造粒工厂制成塑料粒子,再用于生产符合国际生态环保理念的塑料产品。”合作企业浙江蓝景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刘家安介绍,建仓以来,已累计回收和处理各类海洋垃圾总量超过150吨。而这些垃圾经过处理后,不仅能实现高值利用,还能变成可扫码溯源的环保产品,真正实现了海洋垃圾的闭环治理。

“不单单是海洋环境好了,我们的‘小蓝之家’还为弱势群体和困难渔嫂提供了再就业渠道,建立的海洋环保基金也为他们缴纳社保,让他们无后顾之忧。”胡松素补充,这里也是岛上的“共富工坊”。据悉,“家”里的经济收益还被用于走访慰问、资助贫困户等各项公益活动中。

如今,这场“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社会协同”的蓝色革命成效更显。相关报道在省市县各大媒体刊登转载近50篇,阅读量超过百万次。的红利岛上海洋生态治理过程中的环保与共富的双融合,也为其他渔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我们相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一定能让我们的海洋更加美丽,让我们的渔港更加富饶。”长涂镇的渔民兄弟与东海渔嫂们信心满怀。(供稿人:张瑾  张盈)

【编辑:赵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