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江西数智化与智能制造产教融合论坛在我校成功举办
7月2日,2025年江西数智化与智能制造产教融合论坛在九江学院成功举办。本次论坛邀请了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谭建荣院士、华中科技大学王书亭教授、北京理工大学黄宝山教授、上海大学李恒宇教授、南昌大学艾凡荣教授、九江学院黄强教授六位专家分别做主旨报告和邀请报告。江西机械工程学会荣誉理事长李立德,九江学院校长陈小林,江西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纪岗昌,九江学院副校长李松志、鲁卫东等出席会议。来自省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企业高管及技术人员和我校的师生代表160余人参加了会议。本次论坛由机械与智能制造学院院长张幼明主持。
李松志代表学校致欢迎辞,对于莅临论坛的各位专家和参会代表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指出当前全球制造业正经历“数智化”深刻变革,高校需主动打破教育与产业的壁垒,深化产教融合,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九江学院近年来聚焦智能制造领域,构建了“学科专业集群对接产业集群”的办学模式,此次论坛的召开对于推进学校深化产教融合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李立德代表江西省机械工程学会致辞,强调数字化是与智能制造是当今时代制造业发展的两大关键驱动力,智能制造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江西省作为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基地,正加速打造中部地区智能制造高地,亟需破解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他高度赞赏九江学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的创新举措,呼吁构建"高校-企业-行业"协同创新生态,为制造业升级提供智力支撑。
谭建荣以《拥抱人工智能,实现数字转型》为题作论坛主旨报告,深入剖析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业中的核心作用。他通过典型案例指出,AI驱动的智能设计、智能生产与智能服务已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高校需要加快交叉学科建设,培养“AI+制造”复合型人才。
王书亭题为《智能制造中的数字孪生技术与应用》的报告提出的“数字孪生教学范式”引发广泛关注。他介绍,通过构建与真实生产线同步的虚拟仿真系统,学生可沉浸式参与从产品设计到故障排查的全流程训练,为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提升给出了新范式。
黄宝山在题为《智能感知推动效能革新》的报告中,介绍了高精度传感技术在工业检测、设备维修中的突破性进展。他强调,智能感知是智能制造的基础,未来需要加强校企联合攻关,推动技术落地。
李恒宇在报告《复杂场景机器人视觉感知技术及其应用》中展示了机器人视觉感知技术在复杂工业场景中的应用成果,尤其是基于深度学习的缺陷检测与定位系统,为现场观众带来深刻启发。
艾凡荣作题为《生物3D打印技术构建仿生组织/器官》的报告。从生物医学角度出发,探讨了3D打印技术在仿生组织器官构建中的潜力。他指出,多学科交叉是未来智能制造的重要方向,高校应打破专业壁垒,培养跨界创新人才。
九江学院黄强教授在题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的报告中分享了九江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改革成果,并重点针对智能制造产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色进行了介绍。他详细介绍了具有红工匠精神的应用型人才“三融三育”培养新模式,通过“专思融合、课赛融合、产教融合”的育人模式,校企共建实验室、联合开发课程等方式,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为地方产业发展输送了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论坛开始前,九江学院校长陈小林,副校长李松志、副校长鲁卫东亲切接见了谭建荣院士等一行专家。双方围绕智能制造、产教融合等展开深度交流,谭建荣院士结合我校实际情况,针对智能制造领域的发展趋势、产教融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提出了建设性指导意见。
论坛结束后,谭建荣、李立德等一行专家在陈小林陪同下参观了学校智能制造中心的智能制造产线、学科竞赛实物作品、智能制造产业学院等。
参观过程中,谭建荣院士对九江学院智能制造中心的实验设施和智能制造产业学院的建设情况给予高度评价。谭院士指出,这些先进的实验设施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亲身体验和操作实际的智能制造设备,显著提高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体现了学校“三融三育”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育人成效,培养出更多适应智能制造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此次论坛由江西省机械工程学会和九江学院主办,九江学院机械与智能制造学院承办,江西省机械工程学会机械设计分会、江西省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教学研究会、机械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虚拟教研室共同协办,与会专家的真知灼见为数智化时代的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也成功搭建了学术界与产业界高效对话的平台。(供稿人:高朋 张幼明 项忠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