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记忆、土地行走与文化对话:杨柳的“舞蹈哲学”之路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身体记忆、土地行走与文化对话:杨柳的“舞蹈哲学”之路

2025-07-04 15:52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专访对象:杨柳,中南大学人文学院哲学博士后,舞蹈研究与社会行为科学双博士。长期致力于非遗舞蹈的跨文化身体田野研究,是舞蹈跨学科研究的积极践行者。

问题一:杨柳博士,您从湖南常德一路走来,为什么最终选择了“舞蹈田野”与舞蹈跨学科研究这条学术路径?

杨柳:虽然我出生在湖南常德,但命运很早就把我带入了舞蹈这条路。对我而言,舞蹈不仅是一种表演艺术,更是一种感知世界、理解文化的方式。我始终认为,身体是一种认知工具,是文化的现场记录者。在学术研究中,我逐渐意识到,要真正理解非遗舞蹈的价值,不能只停留在艺术本体或表演层面,而需要融通人类学、社会学、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去探讨其背后的信仰结构、社会意义与身体伦理。因此,我走上了融合舞蹈、社会科学、哲学视野等跨学科研究道路,也始终坚持深入田野,从仪式与村落到社区与课堂,在实践中不断拓展舞蹈研究的边界。这不仅是一种学术选择,更是我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

问题二:您拥有舞蹈研究和社会行为科学双博士背景,并在中南大学人文学院开展哲学博士后研究。这种融合舞蹈艺术、社会与哲学的学术背景,对您理解“非遗舞蹈”有怎样的影响?

杨柳:我始终坚持做一个“从身体出发的思想者”。在我看来,舞蹈不仅是一种动作的艺术,更关乎审美经验、伦理意识、文化政治,乃至教育实践与生命哲学。我曾在马来西亚、印尼、泰国等地进行田野调查,深入研究雷贡舞、Reog、扎宾舞等传统舞蹈,同时也把中国的湘西苗鼓舞、傩舞、花鼓戏带入东南亚的课堂与学术空间。这些跨文化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舞蹈其实是一种“身体的文化对话”——它不仅传递情感,也承载着族群认同、信仰逻辑与历史记忆。

问题三:您说过,“非遗不是静态展示,而是活的文化身体”,能否更具体地解释一下?

杨柳:很多时候,我们把“非遗”放在展览馆、舞台上展示,但忽略了它本来的生命状态——那是属于日常生活与信仰空间的身体实践。以湘西苗族鼓舞为例,它最初出现在祭祀、婚礼、节庆等生活情境中,有它独特的节奏、动作逻辑和伦理结构。而当我在海外介绍这类舞蹈时,我强调的不是“表演性”,而是“生命性”:非遗舞蹈不仅是表演项目,更是文化活态的见证与延续。

问题四:您是否遇到过一些特别动人的田野经历?

杨柳:印象最深的,是在巴厘岛一个村庄里,一个七岁的小女孩在庙前练习传统神舞。她完全沉浸在舞蹈之中,动作精准、神态庄严,那种神圣感深深打动了我。那一刻我感受到:文化不只是理论、不是文献,而是活生生的人与身体之间的传承。同样,在马六甲的华人社区,我看到许多年轻人因我带去中国舞蹈的演示,而重新对“中华身体文化”产生认同与兴趣——这正是我所追求的文化联结。

问题五:您下一阶段有哪些计划?

杨柳:我正在推动一个“传统舞蹈与身体教育”的课题,希望探索如何将非遗舞蹈真正融入高校教育、国际传播与青少年成长中。同时,也将继续在马来西亚和中国之间组织田野研学营——带领更多青年学者走进村落与仪式,进行身体写作与文化体验。我相信,研究不应只停留在理论高地,而应回到土地、回到生活本身。

问题六:如果让您用一句话总结自己的舞蹈田野之路,您会怎么说?

杨柳:我走的不是舞台之路,而是用身体和思想,一步一步丈量文化与时代之间的距离。

【编辑:赵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