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济源大峪镇:用金融“及时雨”浇活乡村产业
盛夏时节,黄河岸边的河南省济源市大峪镇三岔河村,两栋崭新的鸽舍在阳光下格外显眼。笼舍里,千余对肉鸽扑腾着翅膀,“咕咕”声不绝于耳。河南鸽帮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赵九高站在鸽舍前,手指划过记录养殖数据的表格,“要是没那200万,这些鸽子早没影了”。
这场转机始于今年初。作为大峪镇2024年招商引资项目,赵九高的肉鸽养殖基地刚完成一期工程,就撞上了资金链断裂的坎。“鸽苗要补栏、设备得升级,账上却连买饲料的钱都快没了。”他回忆,当时连放弃的念头都有了。
资金卡壳,是乡村产业的常见难题。大峪镇党委书记王科带着赵九高跑了多家银行,最终盯上了中原银行的专项贷款。“从提交材料到钱到账,就3天。”赵九高至今觉得不可思议,这笔钱成了救命钱——扩建鸽舍、引进新品种、请技术员培训,一套组合拳下来,养殖场不仅活了,规模还比原来扩大了近一倍。
更让周边农户高兴的是,养殖场扩建后,村里有12户人家加入了养殖链条。“要么来基地打工,要么领鸽苗回去代养,每月能多挣两三千。”村民李建国算着账,手里的饲料勺挥得更有劲了。
在大峪镇副镇长李媛看来,这笔贷款的意义不止于救急。“我们要的不是‘输血’,是让产业自己能‘造血’ 。”她透露,镇里正和银行对接,打算把这种“快速响应”模式复制到更多项目上,“红薯加工基地、九道岭生态养殖,这些特色产业都等着‘金融活水’来浇”。
如今在大峪镇,10万对肉鸽养殖项目正加速推进,特色水产、生态养殖等项目也在落地。黄河滩涂上,曾经的闲置土地被盘活,变成了能生金的产业田。赵九高望着远处新建的冷链车间,盘算着下个月就能把本地肉鸽送进郑州的超市,“这金融‘及时雨’,真是把产业浇活了。”(供稿人:高新科 李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