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宽致富路,沙家浜这个工作室讲好“渔悦”新故事
在沙家浜
有这样一个工作室
依托“双联”“双跨”机制
搭建多方协作平台
共话发展、共谋振兴
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
TA的召集人刘长虹还
获评“委员工作室优秀召集人”
那就跟着沙沙走进这家
聚焦农业增效、农村增色、农民增收
的优秀工作室
一起了解一下吧~
渔悦乡里·刘长虹委员工作室
于2022年12月正式揭牌成立,工作室位于阳澄湖北岸长洪滩标准化水产养殖基地内,是沙家浜示范引领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先行区。自工作室成立以来,通过发挥“政协委员+农业专家+‘新农人’”多元联动优势,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渠道,为共同富裕注入了新动能。渔悦乡里·刘长虹委员工作室获评苏州首届乡村振兴公益推广大使称号。
首创岸上湖体活水养殖新模式
作为土生土长的“渔家人”
刘长虹深知
好水才能养出高品质的河蟹
面对国家提倡的“保护阳澄湖水源、退养还湖”的号召,身为政协委员的刘长虹大力支持,带头行动。于是,江苏省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项目“长洪滩”水产养殖示范基地在沙家浜镇昆南村建立了起来。
通过引入阳澄湖分支湖水进入470亩养殖区域,再建设国内领先的“三池两坝”养殖尾水净化系统,通过生态沟渠、沉淀池、溢流坝、曝气池、潜流坝、生物净化池等多道工序对养殖尾水进行处理,处理好的干净水再回到养殖池塘,做到了养殖水体循环利用,实现了岸上模拟阳澄湖区活水养殖。“岸上湖体活水养殖新模式”助推了阳澄湖河蟹湖区养殖向现代生态池塘养殖的战略转移,为擦亮“阳澄湖河蟹”的金字招牌贡献了力量。
革新河蟹池塘养殖生产方式
小时候,总是看着老一辈们养蟹,耳濡目染中,做好人、养好蟹的种子早已经种下。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想要养好河蟹必须走科学养蟹的道路
刘长虹会同委员工作室成员开展创新研究,尝试以玉米为原料,通过微生物适度发酵获得乳酸菌发酵玉米饲料来喂养河蟹。这种投喂方式不仅改善河蟹肠道微环境,提高河蟹免疫力,使得螃蟹体格更健壮,膏肥肉满,口感鲜中带甜,打破河蟹同质化困局,闯出了“益生蟹”新赛道,并在“首届‘阳澄湖杯’蟹王大赛”中荣获最佳口感奖,其中乳酸菌玉米发酵技术也已通过了专利申请。
近年来,高温持续天数越来越多,河蟹的生长极易受到温度的影响,导致蜕壳困难,成熟期推迟。养蟹虽然是靠天吃饭,但绝不能听天由命。在驻室专家的通力协作下,由委员工作室先试先行,成功摸索出了一套可复制的矮化苦草栽培经验,让河蟹安稳度过高温大“烤”。
有了成功经验,委员工作室依托基地开设了“塘口学堂”,教授周边水产养殖户“益生蟹”、矮化苦草等生态养殖技术。截至目前,借助政协之力委员工作室已开展河蟹养殖专场培训14场,累计培训人次超500人,辐射带动蟹塘亩均增效2000余元,营造出了蟹农学科技、用科技、依靠科技致富的良好氛围,为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夯实了基础。
成立联合体助力渔民共同致富
“可以通过直播,以渔民的视角展示沙家浜镇特色农产品……”在渔悦乡里·刘长虹委员工作室内,政协委员正和常驻专家们谋划下阶段“服务为民”工作。
今年,政协组织开展“服务为民”活动,刘长虹一直在思考如何充分发挥自身知识及专业能力带动周边蟹农闯出致富“新路子”。
“联农创品牌,共走富裕路”
是工作室的功能定位之一
联合沙家浜镇周边合作社、家庭农场、养殖大户等30多个养殖主体成立了“长虹蟹业产业化联合体”,通过统一苗种、养殖技术、科学管理、销售运营,带动周边300多户农户抱团发展,提供了近百个上岗机会。“河蟹养得好,还得卖得好。”面对蟹农集体的呼声,工作室牵头制作礼盒、文创周边等拓展农产品渠道,同时发展农村电商,借力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及微店、微商城等,将优质河蟹销售到五湖四海,今年,将进一步“远征”海外市场,打响国际知名度。
唱响政协好声音展现政协新作为
作为政协履职的主阵地
开展政策宣传
厚植“三农”情怀
是委员工作室的主责主线
围绕“芦荡五讲”系列,工作室的政策宣传队伍已开展“基层委员说”活动6场,刘长虹也被聘为沙家浜镇少先队校外辅导员。怀揣着“三农”情怀,刘长虹带着河蟹走上了“中国新农民”故事会的舞台,尽可能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乡村发展的蓬勃生机和无限可能。目前,沙家浜镇已有三名大学生返乡创业并设立品牌,为乡村振兴注入了人才“活水”。
为了协助党委政府做好群众最在乎的事、最牵挂的事、最期盼的事,委员工作室在沙家浜镇“春来有声”政协品牌的引导下,各个成员建良言、献良策,围绕大力打造农业特色产业、水产养殖保险、河蟹集散中心打造等主题提交集体提案5篇、个人提案14篇、社情民意18篇、意见建议22条,都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带动了河蟹产业加快向高质量转型,助力全镇乡村振兴走上快车道。
接下来
沙家浜镇将继续发挥政协职能作用
凝心聚力
为小镇高质量发展
贡献政协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