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足迹丈量振兴路 ——对话贝家庄市派第一书记的“泥土答卷”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青春足迹丈量振兴路 ——对话贝家庄市派第一书记的“泥土答卷”

2025-07-10 14:52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2025年7月3日,泰山科技学院淬炼商学院“红色传承,青春筑梦”“三下乡”社会实践队深入山东省泰安市贝家庄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市派第一书记伊安亲自参与指导,深入座谈交流。在面对面、手把手的传授与指导中,基层党员干部的务实作风和忠诚担当呈现在实践团眼前。

“初来时,只知任务重大,感觉肩上压着沉甸甸的‘责任’二字,既激动又忐忑。”回想驻村伊始,伊安坦言。与最初的设想截然不同,深入村庄肌理后,她才发觉“振兴”二字远非纸上蓝图那般简单明了。如何最快地摸透村情民意是驻村帮扶工作面临的首要难题。面向千头万绪的基层工作,她意识到,需求往往藏于家常琐碎之中,要真正读懂乡村,就必须先当学生、放下架子、俯下身子,挨家挨户走访群众,用最真诚的方式走入村民心里。

(图为伊安书记与村民进行沟通交流  谭姝炜 供图)

“重构不是简单的复原,而是要真实再现当年的工作场景。”在日复一日的繁重工作中,伊安深感贝家庄村红色文化底蕴深厚,并决心以此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落脚点。在为期一周的实践中,她与实践团共同开展地下联络站旧址的场景重构工作,讲解革命历史,对照场景细节,指导物品摆放。斑驳的墙面、做旧的报纸账本、精心还原的电报机,都好似在共同无声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

(图为伊安书记参与联络站旧址场景重构  田璐璐 供图)

文化底蕴有了,如何将红色文化资源进一步有效利用变成了新的难题。伊安表示,"首先要加强村里孩子的革命传统教育。像贝家庄红色乡情记忆馆、联络站旧址等重要的红色教育资源,承载着特殊的历史价值和教育意义。应该通过沉浸式的参观讲解,让红色历史可知可感,让红色基因植根于孩子们的心灵深处。"为此,她带领贝家庄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参观复原后的地下联络站旧址,生动讲解革命时期的老式设备及其背后的故事,耐心解答孩子们抛出的每一个问题。

(图为伊安书记为幼儿园孩子们讲解电报机  谭姝炜 供图)

当实践团谈及驻村工作经历所带来的体会时,伊安打开了话匣子:“群众工作没有捷径,信任比权威更重要。这一年半的驻村时间,让我身上的书生气渐渐褪去,身上沾满了泥土香。最大的收获,就是能力的重塑和心灵的洗礼。”迎着实践队员探求的目光,她笑着解释道,驻村工作使她走出了办公室的舒适区,直面了社会上最鲜活的现实问题。“不管是综合协调能力还是群众工作能力,这都是难以获得的宝贵经验。用真心真情竭尽我所能干的每一件与大家息息相关的小事,就是值得骄傲的。其中最骄傲的,既不是项目也不是经济数字,而是村里的村民对我说,咱村现在不一样了。”正是这段与村民朝夕相处、同甘共苦的日子里,使伊安对“以人民为中心”有了更接地气、更加深入的理解。

(图为伊安书记与实践团成员合影   谭姝炜 供图)

从机关干部到基层治理的“实干家”,伊安用双脚走出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坚实足迹。她穿梭于乡间小路的身影,不仅定格在了实践队员的镜头里,更深深地烙印在了乡亲们的心中。她的经历,亦是众多市派第一书记投身乡村振兴实践的真实缩影。他们收获了一生受用的精神财富,留下的是一个个被唤醒、被凝聚、充满希望的新农村。(供稿人:朱心怡)

【编辑:伦晓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