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云端——阿吾村的“吾乡人”
杨清,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国有资产与后勤管理处后勤服务科科长,2023年9月,他主动请缨到甘孜藏族自治州炉霍县宗麦乡阿吾村任“驻村第一书记”。面对高原的艰苦环境,杨清在日记中写下了自己的决心:“不当客人当主人,不当外人当家人,驻村就是要住进老百姓的心里”,他立志用心用情用力为民服务。
入户调查村民家庭基本情况
融入:从“你好”到“扎西德勒”
第一次参加阿吾村干部座谈会,杨清就不被“看好”。“这些省上来的汉族干部就是来走走过场的,藏语也不懂,做做样子待两年就走了”,老乡的话让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学藏语,与藏族同胞打成一片。他在双语干部那里学会了“早安”“晚安”“忙着呢”“吃了没”“吉祥”等简单的藏语问候和祝福,阿妈听了总笑他,可潜移默化中,他已渐渐和大家拉进了距离。
杨清深知,要走进藏族同胞的心坎,必须沉下心了解村情民情。几句藏语只是敲门砖,要真正走进阿吾村的肌理,必须摸透每一户的情况,知道大家的所思所盼。驻村第一个月,他的足迹遍布全村116户人家,笔记本记满了2个,里面详细记录着每家的人口结构、收入来源、牦牛养殖情况,甚至连谁家的孩子在外地打工、谁家是谁家的亲戚都一清二楚。哪家有困难需要帮扶,哪家有矛盾需要调解,哪家有发展意愿需要支持,他心里都装着一本“明白账”。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努力赢得了大家的肯定,村支部书记吉他曲登尼马称赞他:“真能吃苦,真干实事”。
走村入户调查村民家庭基本情况
心安:从“党建”到“家庭地图”
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第一工程”,是新时代党领导农业农村工作的重大任务。杨清深知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保证,驻村后,他把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首要任务,每月精心组织“支部主题党日”活动,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等制度;为进一步营造浓厚的党建氛围,他积极联系县司法局,争取到近1万元资金用于打造党建文化宣传阵地,建起了一座家门口的红色学堂。宗麦乡是个纯牧业乡镇,村委会到牧民放牧点单边要近4个小时路程,“虽然他们住得远,但我们基层党组织的关心关怀也应该送到那里去”,杨清一边说,一边打开自己手绘的村庄地图,还展示了家庭情况手册和驻村工作队联系卡。
杨清手绘的宗麦乡“家庭地图”
他介绍到:“我自己画的地图,虽然谈不上精美,但上面用红色清晰准确地标明了每家户主姓名,只要看到地图,就一目了然。办法‘笨’,但我自己安心多了,每家每户房子在哪里、家里几口人、多少牛羊,我清清楚楚,以后走村入户方便多了。”
吾乡:从“他”到“阿吾杨清多吉”
“我们村的第一书记真是好样的,我们想到哪里,他就做到哪里,真是为人民服务的好干部。”提起已经驻村快二年的杨清“书记”,阿吾村的村民们连连称赞。这二年,杨清变得又瘦又黑,但是步子却越来越快、藏语越说越好,只是回家的次数却不那么多,他总说:“‘吾村’也是吾乡”。
驻村后,杨清始终把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事项放在心里,得知齐麦德青借住的房屋受损,他第一时间垫资购买物资,组织驻村工作队为其修缮,同时积极向乡政府及县相关部门争取政策支持,为齐麦德青、根彭根地等6户争取到60万元的房屋改造款。
垫资为村民修缮房屋
为解决香青多吉和央金吉巴两户困难学生上学后顾之忧,他积极联系县司法局,为孩子们争取到了每年2000元的社会人士救助金,直至大学毕业;为解决村民久布、加贡次壳等村民医疗费用报销及救助问题,他积极联系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县卫生健康局等相关部门,为久布、加贡次壳等村民申请到20余万元的救助金。
为村民子女解决上学后顾之忧和村民医疗费用报销及救助问题
高原地广人稀,看病是个棘手的问题,为解决70岁以上老人行动不便外出就医困难问题,他积极联系乡卫生院,将义诊送到了老人们的家门口,让村民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健康关怀。
为70岁以上老人的上门义诊
阿吾村远牧点信号一直是个牧民的心头病,杨清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积极联系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四川有限公司炉霍分公司,争取到了一座信号塔的建设;了解到村民过河不便和村道塌陷问题,他积极联系县应急管理局和县交通运输局,争取到了1座桥梁的新建和2处塌方路段的修缮,
解决村民过河问题
为提升阿吾村基层干部的乡村治理能力,同时激发致富带头人的创业潜能,他二次组织村干部及致富带头人到乡村振兴示范村考察学习,深入学习党建知识、数字政务、畜牧养殖、党性教育及实地观摩等核心内容,致力于为乡村振兴工作注入强劲动力,实现全面提质增效。
组织村干部及致富带头人外出培训
连接川藏两地的318国道被誉为“中国最美的景观大道”,宛如洁白的哈达,将雪域高原和祖国大家庭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对于杨清而言,这条风光无限的道路,是他这二年往返近十次的牵绊,向蓉即“归处”,云端亦是“吾乡”,“驻村就是要住进老百姓的心里”,这句初来乍到时的誓言,早已深种在心间、落实在行动……又到夏季,烈日照初心,“第一书记”蹄疾步稳,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