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级”坚守!他们在广湛高铁建设一线以匠心守护设备质量
进入7月份以来,粤西大地暑气蒸腾,酷热难耐。在这样“上蒸下煮”的酷暑中,广铁集团肇庆工务段的青年职工们仍坚守在广湛高铁建设一线,用责任和汗水检修维护设备,高标绘就新线“质量拓朴图”。
据悉,广湛高铁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中沿海铁路客运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线全长约401千米,建成开通后将实现广州中心城区与湛江中心城区90分钟互达,对粤西民众而言,广湛高铁是一条实实在在的“幸福之路”。
高温下的精准“织网”
7月12日,骄阳炙烤着铁轨,而在广湛线新兴南站道岔旁,另一番“烤”验同样严酷,肇庆工务段广湛高铁线路介入一组小组长、作业负责人李科谕带领工友,正在对道岔预铺进行全面验收检查。
道岔预铺验收检查是一项需要高度专注的工作。工作人员必须全程保持弯腰或半蹲姿势,对道岔的几何尺寸、结构组装、材料性能等进行“地毯式”检查,确保完全符合铺设标准。在整个广湛高铁介入工程中,这样的道岔预铺验收检查需要完成280组。
“作业现场,工友们需要持续5至6小时保持弯腰或半蹲姿势。”李科谕一边检查一边说道,“我们需要仔细观察轨件联结状态、手动测试设备功能,这些都需要连贯作业,频繁起身容易导致误检、漏检”。
正午十分,烈日炙烤下的滚烫轨道间,热浪裹挟着金属设备的灼烫气息扑面而来,几抹身穿统一深色工作服的身影穿行其间,没过多久,豆大的汗珠就顺着他们黝黑的面颊向下流淌。“我们正集中骨干力量抢抓工期,务必在规定的时间节点内完成检查任务。”李科谕的声音被烈日晒得有些沙哑,他擦了擦额头的汗水说道。
在他的带领下,工友们始终坚持“检一处、保一处、优一处”的原则,确保每处检查质量都落实到位。
月夜中的精密“雕琢”
夏季的夜晚,天空中繁星点点,蛙鸣声此起彼伏,为寂静的作业现场增添了一丝自然的韵律。
在广湛线阳江北站至阳西站区间下行线的线路精调作业现场,“滴滴滴”声在夜空中回响。肇庆工务段广湛精调小组组长李林云正带领工友们,推着精调小车在铁路线路上忙碌,时而专注查看仪器显示屏上的波形、检查数据,时而对着显示屏的波形精细复核。
他们推着精调小车时而弯腰、时而蹲起,认真观察仪器上的波形图,随时留意精调小车显示屏上的异常波形和数据,两只眼睛如同雷达一样,不停地在仪器上扫描着,仔细判断钢轨隐疾。“波形不对,把机器倒一下。”他紧盯波形变化,指令精准而果断。
作为开通前的关键环节,高铁线路精调需按标准精细校准轨道参数。李林云严格遵循无砟轨道精调“基三非二”准则。执行基准股第三遍调整时,他放慢节奏、调整数据,按照标准俯身用扭力扳手逐颗测试螺栓扭矩,“咔嗒、咔嗒”的声响在夜空中格外清脆。
“经过焊缝处所一定要慢走细检,切记不要超速,线路检查时任何异常波形都不能放过。”段子玮一边说。
月光下,精调小车的滚轮再次碾过刚整改的地段,李林云跟着小车步伐微微前倾,目光始终锁定仪器屏幕。确认参数达标后,他又掏出塞尺,沿着轨枕缝隙逐一检查零配件贴合度。
蛙鸣声渐弱时,他直起腰,望着月光下延伸向远方的银色轨道,帽檐下的额头已沁出细密的汗珠。这一晚的“扫描”与“雕琢”,让轨道离“零误差”更近了一步。
钢轨上的精细“解码”
清晨时分,天际泛起一丝白肚,霞光熹微晕染着寂静的工地。一群“高铁医生”正紧张有序地进行着钢轨探伤作业。他们手持超声波探伤仪,寻找着头发丝般的裂纹,探索着钢轨背后的“伤损密码”。
“大家一定要把好钢轨探伤质量关,确保探伤一处,过关一处。”周学良说道,这名90后是肇庆工务段广湛高铁探伤介入组小组长,他正带领着3名职工对钢轨焊缝进行“把脉问诊”,保障新线设备质量安全。
时值盛夏,烈日下的轨道温度逼近50摄氏度,线路上没有遮挡,作业间休都在太阳底下暴晒。高铁探伤是“毫米级”工作,关于新线开通行车安全。周学良带领工友们争分夺秒往返于轨道之间,严格按照探伤作业标准细致探伤,全神贯注地盯着仪器显示屏,仔细分析着数据,为钢轨做着细致入微的“体检”。只一会儿他们的工作服早已被汗水浸透,紧贴在身上,豆大的汗珠不断从脸上滚落,滴落在滚烫的地面上,瞬间蒸发。
蹲下、起身、移动……一天下来,这样的动作他们需要重复上千次。
夜晚,周学良和工友们坐在电脑前,认真梳理台账、整理问题库。截至目前,探伤介入组凭借“火眼金睛”,精准探伤发现现场闪光焊缝缺陷、铝热焊缝缺陷等20余处伤损,并将它们逐一登记入问题库,全程追踪直至销号,为新线的顺利开通筑牢设备安全基础。
从晨曦微露到月明星稀,这群“轨道医生”日落而出、日出而归,拂晓前到家成常态。“听、看、量、断”精准检查高铁钢轨,以匠心守护设备,用汗水浇灌责任,在毫米之间雕琢着广湛高铁的安全防线,为广湛高铁的顺利开通默默贡献自己的力量。(供稿人:谭兴达、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