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护瑰宝 青春绘偏关 —— 太原理工计算机学子以科技赋活文化遗产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数智护瑰宝 青春绘偏关 —— 太原理工计算机学子以科技赋活文化遗产

2025-07-14 16:21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近日,太原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大数据学院)“数智偏关行,AI 教育情”暑期“三下乡”实践队在指导教师李小芬的带领下,圆满完成了山西省忻州市偏关县系列实践活动。队员们充分发挥计算机专业优势,将科技创新深度融入文化保护、乡村服务与政务赋能,成功打造古建筑“数字档案”并上线 “偏关印象”微信小程序,为当地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注入坚实科技力量与青春智慧。

实践队出征仪式 供图: 于建

一、科技赋能:点亮教育政务新希望

实践伊始,实践队带着科技助力使命深入基层,先在偏关中学,由秦田乐、高时雨、任津娴等队员举办“AI 助力教学育人新体验”宣讲会,借助 DeepSeek 等工具演示 AI 在智慧课堂、个性化教学及作业批改等场景的应用,为当地教师打开教育创新视窗;随后延伸至偏关县政府,举办“AI 赋能政务,DeepSeek 驱动政府工作智能化”专题讲座,在县团委书记赵俊芳的主持下,向各乡镇及县直单位工作人员讲解并演示 AI 在文案创作、数据分析、政策解读等政务场景的高效应用,有效推动当地教育与办公智能化升级。

二、数字守护:铸就文化传承不朽丰碑

本次实践的核心成果与最大亮点,在于运用尖端数字技术为偏关县珍贵文化遗产建立永久生命线。队员们聚焦文笔塔、南城门等核心古建筑,通过无人机高精度三维扫描,采集海量点云数据与影像,并利用AI图像识别与3D建模技术,构建毫米级精度的数字模型。模型精细还原飞檐翘角、砖石纹理,使历经沧桑的文化瑰宝在数字世界获得精确映射与永恒留存,为后世建立了不可磨灭的“数字档案”。

实践队员用3D建模技术留存古建文笔塔 供图: 于建

尤为亮眼的是,团队基于数字化成果,打造了“偏关印象”微信小程序。 该小程序攻克移动端技术难关,实现文笔塔等4座核心古建高精度3D模型的流畅展示。用户指尖轻触即可自由旋转、缩放模型,近距离鉴赏精妙结构与千年匠艺。同时,平台融入团队深挖整理的生动地方史料与历史故事,有效打通历史与公众的“最后一公里”,让偏关深厚文化真正“活”起来,为遗产活化利用、旅游推广及文化自信筑牢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三、寻根铸魂:多元实践淬炼青春担当

实践队深入偏关大地,以多样实践锤炼本领、传承精神。队员们实地考察万家寨水利枢纽,感受现代工程磅礴伟力;探访老牛湾、乾坤湾,领略黄河文化的雄浑壮美与历史沧桑;驻足文笔塔下,细致观摩建筑艺术,为数字化保护奠定认知基础。

实践队在庄子寺村展开座谈 供图:于建

在庄子寺村,实践队先与驻村工作队、村委开展座谈,了解方言对村民日常交流的实际影响;随后分组入户交流,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进一步拉近了与村民的情感距离。这一实践既打破了语言隔阂,更以真诚互动筑牢了高校与乡村的情感纽带,为服务乡村沟通赋能、助力乡村振兴埋下了青春伏笔。

实践队在庄子寺村展开推普活动  供图: 韩晋

循着红色足迹,实践队参观柏家咀刘华春将军与梁雷烈士故居,在文物与事迹中感悟革命赤诚;探访红门口地下长城,从展厅文物、墙体构造及 “深挖洞,广积粮”的标语中,读懂不同时代中华儿女守护家园的坚韧精神,让青春担当在历史滋养中变得更加坚定。

实践队在柏家咀参观烈士故居供图 于建

四、青春书写担当,科技永续文脉

此次“数智偏关行,AI 教育情”暑期“三下乡”实践,是太原理工大学计算机学子将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生动注脚。从AI赋能教育政务到推普助力乡村沟通,从运用数字技术为千年古建赋予永恒生命到接受红色精神洗礼。队员们以代码与精准模型,特别是“偏关印象”小程序,为偏关文化遗产永久保存、活化利用及旅游推广奠定坚实基础,提供可借鉴的“科技 + 文化保护”方案,更彰显新时代青年以所学守护文明根脉、筑牢文化自信、服务乡村振兴的使命担当。物理古建终会老去,但数字技术已为偏关千年文明写下不朽青春注脚,让文化瑰宝在云端永葆青春。

【编辑:赵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