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区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打造产业升级的“先锋阵地”
104家高新技术企业集中申报,同比增长22.35%;1至4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达8.79亿元,超半数企业开展研发活动;7家企业跻身省级先进级智能工厂;两款创新药物斩获2000万元省级专项资金——今年上半年,高新区交出了一份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亮眼答卷。
产业升级步伐加快
走进衡所华威电子材料有限公司的智能工厂,AGV机器人穿梭运送物料,动态立体货架自动存取,X-RAY设备在线精准识别封装缺陷,MES进度看板实时监控每条生产线的各项指标。这是今年上半年高新区新晋“江苏省先进级智能工厂”之一。
传统产业插上智能化翅膀,新兴产业加速奔跑,是高新区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生动写照。走进正大天晴、日出东方等企业的车间,智能化生产线同样高效运转。上半年,高新区全区共落地“智改数转网联”项目29个。正大天晴、日出东方等7家企业凭借领先的智能化水平,成功获评省级先进级智能工厂。
创新主体量质双升
“专精特新”企业是高新区产业向“高”攀升、向“新”发力、向“智”转型的生力军。走进天邦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厂房,白色的机械臂正悬吊在轨道上缓缓移动。“为保证产品质量稳定可靠,我们引进了行业内先进的旋转接头与拉断阀全自动加工生产线、机器人焊接生产线和自动涂装生产线。”天邦科技总经理助理吴立峰介绍。面对制造业智能化浪潮,天邦科技投资建设“流体装卸臂智能化焊装检测车间”,引入全自动加工生产线、机器人焊接工作站及X射线无损检测室,并同步实施PLM、ERP、MES等信息化系统,实现生产流程透明化、质量追溯精准化。
上半年,华舜智能科技、斯克斯机器人、鸿奥信息3家企业新晋省级“专精特新”阵营,成为各自赛道的领跑者。同时,26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加速成长,齐天铁塔获评省机械行业“创新型先进企业”。强劲的创新动能源于坚实的投入,高新区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位列国家高新区第13位,其中海州开发区在全省90家省级开发区中排名第13位。今年上半年,高新区鹰游纺机、黄海勘探等企业申报省级首台(套)重大装备及新技术新产品16项,1-4月技术合同交易额达2.27亿元,57.1%的规上工业企业持续投入研发,用真金白银筑牢了产业升级的根基。
区内龙头药企正大天晴研发的两款新药——“富马酸安奈克替尼胶囊”和“盐酸安罗替尼胶囊”,凭借其创新价值,获2025年省制造强省建设专项资金2000万元。联瑞新材料在高端芯片封装关键材料技术上取得重要突破,其攻关项目与日出东方的“太阳能—空气能复合供热系统”技改项目,双双通过省级验收,共获得2600万元资金“加持”,展现了高新区在新材料与新能源领域的硬核实力。
创新生态持续优化
在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高新区积极扮演“桥梁”角色,搭建区内装备配套企业与石化龙头企业的合作桥梁。与市开发区、徐圩新区的产业互动日益频繁。成功举办上能电气重点电气配套企业供需对接会,有效拉近了本地供应链企业的距离。
高新区携手江苏海洋大学共建的江苏省概念验证中心,为早期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新通道。区内716研究所、斯克斯机器人等多家单位联合申报的智慧安防区域创新引擎计划项目,瞄准未来产业方向。同时,12家企业正在申报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针对科技企业融资需求,高新区深化与金融机构合作,推广“苏科贷”等产品,精准服务众维生物医药等企业。产学研合作也在持续深化,与江苏海洋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中国医科大学等高校院所联合举办活动超10场,达成产学研合作成果50余项,其中32个项目获批江苏省产学研合作项目,并推荐申报省“科技副总”72名,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紧密衔接。
面对下半年的发展关键期,高新区加速建设生物医药、智能装备、低空经济等领域的重大产业创新平台,数智融合转型将全面加码,重点实现区内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工业企业规范级数字化转型全覆盖。同时积极拓展产业融合新赛道,围绕生命健康、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联合徐圩新区、开发区策划系列对接活动,重点培育“石化+装备”、“医药+算力”、“低空+碳纤维”、“海洋+装备”等融合发展的新领域。(供稿人:张文华 辛玲 刘静 赵威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