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农大学子深入渝东南贫困地带开展资助走访调研
七月的渝东南,群山叠翠,暑气蒸腾——这里是武陵山区贫困连片地区的核心地带,也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战场。
7月上旬,四川农业大学“资助源梦・乡村振兴走访调研团”一行4人,由吴小峰老师带队,沿着蜿蜒的山路,奔赴石柱、彭水、酉阳、秀山4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开展暑期家访与资助政策宣讲活动。
队员们每天天不亮便整理行装,背着装满政策手册的背包,踩着湿滑的石板路,穿梭在吊脚楼与青瓦屋之间。每到一户,他们便搬着小马扎坐在堂屋的木凳上——那木凳还带着阳光晒过的余温——一边喝着老乡递来的粗茶,听壶嘴飘出袅袅白汽,一边与家长、村支书促膝长谈:“家里有几亩地?主要经济来源是啥?孩子在学校的开销大不大?”随身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收入来源、教育支出、突发困难等细节。除了细致的访谈,队员们还递上精心制作的“资助政策折页”,逐条讲解国家助学贷款“应贷尽贷”、助学金“应助尽助”、勤工助学“应设尽设”等政策,并留下600元慰问费。
农学院金同学家因父母失业陷入拮据,依托国家助学贷款“应贷尽贷”政策,学费与生活费得到保障,求学之路未断。其父生活窘迫仍坚持参与救援和公益,金同学耳濡目染,刻苦奋进且主动助人,让政策帮扶更添温暖底色。公共管理学院廖同学家处偏远山区,奶奶病危、弟妹尚幼,父母无法外出务工,依靠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地方政府帮扶支持,坚持学业。体育学院周同学面对父母离异、父亲积病无业、弟弟读初中等家庭情况,通过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地方政府、川农毕业师兄的帮扶支持缓解经济压力。
资助的暖流,总能在传递中产生向善的回响。金同学父亲失业后仍投身消防救援与公益,以行动教会孩子助人——金同学受此影响,享受资助安心求学的同时,常主动帮扶他人。体育学院周同学受川农毕业教练资助后,心怀感恩返乡协助教练带训家乡学子,让善意延续。从父辈坚守到学子接力,资助不仅是物质托举,更成了精神传承的纽带,让“受助、感恩、回馈”的循环在故事中不断延续,也让政策温度化为照亮更多梦想的光。
体育学院周同学在社交平台晒出“来自川农的爱”,以此表达对四川农业大学跨越千里关怀的谢意:“谢谢所有帮助、支持、爱我的人;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这些故事里,有困难家庭的坚韧,有学子们的奋斗,更有政策的温度——它不是冰冷的条款,而是托举梦想的手,是照亮前路的灯。这场以“资助”为名的实践,不仅是政策落地的“精准滴灌”,更是一场青年与山乡的双向奔赴:学子们在倾听中读懂“教育改变命运”的重量,在帮扶中践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誓言,而山乡的烟火气里,也因这份来自高校的牵挂,生长出更明亮的希望。
正如调研团指导教师吴小峰所说:“资助走访的意义,不仅是让政策“落地”,更是让受助者感受到“被看见”“被尊重”。当他们从政策中汲取力量,反过来又愿意成为帮助他人的人,这才是教育帮扶最动人的闭环。”(供稿人:陈志航 黄可 吴小峰 袁文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