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雅韵,普语传情|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智能制造学院暑期社会实践纪实
“南孔圣地,衢州有礼。” 7月6日,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智能制造学院 “推普筑梦” 先锋队踏入衢州,开启普通话推广暑期社会实践之旅。在衢州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上,非遗文化璀璨如星,方言与普通话交织成韵,队员们以推普为桥,让标准语音融入市井烟火,用青春诵响强国之音。
一“衣”:非遗馆里寻根用普通话讲述非遗故事
踏入衢州市非遗馆,春神句芒的形象以套印、剪纸等形式融入传统纹样,在服饰、布偶等展品上悄然绽放。相传衢州先民以春神祭祀祈求丰年,承载着对自然的敬畏。一旁展示的婺剧戏服更是光彩夺目,蟒袍上盘踞的金龙、凤冠上镶嵌的珠翠、褶子上精绣的花鸟,每一处细节都诉说着戏曲文化的博大精深。
社会实践先锋队员与馆内讲解员协作为游客讲解和介绍,实践队中衢州队员将方言表述转换为标准普通话,为参观者讲述:“春神句芒人面鸟身,手持木铎,脚踏青龙,每当东风解冻,便唤醒沉睡的土地……”。介绍完春神文化后,队员们又将目光转向婺剧戏服,“大家看这件蟒袍,上面的龙纹采用盘金绣工艺,一针一线都彰显着匠心,在婺剧中,不同颜色、纹样的戏服对应着不同的角色身份……”。讲解结束后,队员们获赠印有春神纹样与婺剧戏服元素的明信片,这些精美的图案恰似传统服饰上的精致刺绣,将春神文化、婺剧艺术与推普记忆交织留存。
此外,队员们还发现,在九华立春祭中,参与祭祀的人们会佩戴绣有春神元素的配饰,大家围绕这些特色配饰,用普通话向游客讲解其蕴含的文化寓意;同时,结合婺剧戏服的穿戴讲究,进一步传播衢州非遗文化与普通话。
二“食”:美食街寻香
用普通话品味衢州味道
在衢州的小巷子,美食成为打开衢州风味的秘钥。螺丝烧饼不仅是美味,更是文化传承的符号。方言中饱含乡情的吆喝,吆喝声中不仅记录着食材配伍的智慧,更沉淀着"美食即文化"的深层认知。在普通话的推广下,这一非遗美食走向更广阔天地。非遗传承人用歇后语、绕口令等方式,通过普通话向游客、学者介绍螺丝烧饼。游客们在品尝美食的同时,深入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文化,螺丝烧饼也借此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绽放光彩。
衢州街头水晶糕摊位香气氤氲,实践队员沈志翔与制作老手艺人王阿姨合作,将推普融入晶莹剔透的美食制作中。王阿姨一边将早稻磨成的米浆缓缓倒入特制的蒸具,一边用着略有生疏的普通话细细讲解:“这米浆得按三比一的比例调配清水,蒸的时候火候要稳,蒸足 20 分钟,才能让糕体透亮又有嚼劲。”
为了让大家在实践中学习普通话,实践队员在现场开展了“水晶糕制作小课堂”。队员们手持写有制作步骤关键词的卡片,如 “浸泡”“磨浆”“蒸煮”“脱模”,带领参与者跟读发音,王阿姨指导大家进行制作。来自江西的游客在操作时笑着说:“以前光知道吃,今天不仅学会了做水晶糕,还纠正了好几个平翘舌音!” 现场欢声笑语不断,不少居民表示,以后遇到外地游客,能用更标准的普通话推荐这道家乡美食了。同时,在立春祭期间,水晶糕也会作为祭祀供品之一,队员们也会向大家介绍这一习俗,加深人们对文化与语言的双重理解。
三“行”:探访南圣孔庙
用普通话敲响历史钟声
衢州柯城区孔庙,又称孔氏南宗家庙是全国仅存的三座孔氏家庙之一。踏入大门的那一刻,队员们被古朴的建筑和浓厚的儒学风格所震撼:精美的砖雕、木雕与石雕栩栩如生,古朴的家具流传至今。匾额上“生民未有”的金字遒劲有力,彰显着孔子“德侔天地,道冠古今”的崇高地位。回廊间、泮池、棂星门等建筑错落有致,青砖铺就的甬道延伸向历史深处,处处浸润着“礼”的秩序感。小朋友们举着迷你的《论语》,用着稚嫩的声音朗诵着里面的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就会卡壳,队员们借此机会上前教小朋友认识生僻字,并且推广普通话。
孔庙中有年纪较大的志愿者他们作为向导带我们参观,每当她有感觉较为拗口的发音时都会向队员们询问。当稚嫩的声音融入进古典文学与沧桑的普通话交相辉映,仿佛感觉到了命运的钟声在耳畔敲响。志愿者阿姨带我们参观完后,执毛笔在素白扇面上凝神书写“推广普通话,共助中国梦” ,短短几字苍劲有力,墨香里漾着热忱。
此次衢州推普之旅,实践队将普通话推广与生活深度融合,巧妙融入春神、立春祭、婺剧等丰富的非遗元素,让衢州的古韵与活力随着标准语音传播得更远。当方言的根须深扎土地,普通话就是让文化枝叶伸向更广阔天空的桥梁。
推普并不是让普通话取代方言,而是让方言在普通话的帮助下传播的更远。或许我们不能立刻让每句乡音都变得标准,但当春神纹样遇见普通话讲解,当水晶糕的甜香夹杂着衢州方言,这场推普筑梦的旅程,早已在不经意间,让古老的衢州故事,有了更清晰、更动人的声线。(供稿人:沈志翔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