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非遗瑰宝!重庆师范大学“同心圆”社会实践团 走进垫江寻根续文脉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探非遗瑰宝!重庆师范大学“同心圆”社会实践团 走进垫江寻根续文脉

2025-07-16 14:51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为深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寻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有效路径,7月10日至11日,重庆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同心圆”社会实践团走进垫江县,先后探访中华仙草园与大石竹编馆,在中医药文化与竹编技艺的沉浸式体验中,触摸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以青春之力续写文脉传承新篇。

(实践团体验中药香囊制作。) 

寻中医奥秘:从理论到实践的文化浸润

7月10日上午,实践团成员拜访了一名83岁高龄老中医,仔细聆听了他的分享。他以独到见解阐释了中医的科学内核,解析了五行生克的数理关系、九宫八卦的平衡规律,揭示中医与数学的内在联结,强调其是中华民族顺应自然的生活智慧,而非玄学。针对大学生群体,他还分享了热量限制、优质睡眠等五大养生要点,让传统医学智慧融入青春生活。

(实践团体验艾草条制作)

带着对中医智慧的深刻感悟,当日下午,实践团走进了垫江县中华仙草园,继续探寻中医药文化的实践密码。

在导游带领下,成员们重点探秘了“中华九大仙草”之首的铁皮石斛。“这种生长于海拔1600米山地半阴湿岩石上的珍稀药材,对环境极为挑剔。”导游介绍,面对种植难题,园区通过精准把控温度、空气湿度、土壤酸碱度等因素,在园内模拟野外环境,将幼株附生于树木之上,让成员们深深折服于中医药种植的创新智慧。

随后,实践团开启了丰富的非遗体验环节,亲手感受中医药文化的生活表达。成员们先制作起铁皮石斛千层馒头,以铁皮石斛鲜汁作原料,在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巧妙结合中,感受着“药食同源”的独特魅力。之后,大家还动手制作了中药香囊、艾草条,在药材的馥郁香气中,对中医药领域的广泛应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与此同时,直播镜头一直同步记录着这热闹的场景,揉面时面粉飞扬的欢快、配药时专注认真的模样,都被一一捕捉,让线上的观众也能隔着屏幕“云”享这份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韵味。

承竹编匠心:从技艺到产业的传承创新

7月11日,实践团来到垫江县大石竹编馆,在第六代竹编非遗传承人赵向阳大师的引领下,开启竹编非遗的探索之旅。

(实践团成员体验非遗竹编)

馆内陈列的竹编作品纹路精妙,凝聚着千年技艺与匠人心血。赵向阳介绍,为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馆内已开创研学基地,通过让年轻人亲手体验编织,播撒传承种子。

(实践团成员体验非遗竹编。)

更令人动容的是,大石竹编不仅是文化符号,更成为助力发展的“民生桥”。其打造的残疾人产业文化基地,通过技能培训与就业岗位,帮助残疾人群体实现自我价值;同时为周边群众开辟增收新路,推动乡村经济发展,让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助残济困深度联结。

在随后的实践环节,成员们围坐工作台,在竹编师傅指导下拿起纤细竹篾编织竹篓。竹篾在手中交叉缠绕,逐渐成型的作品虽形态各异,却都承载着成员们对匠心的体悟。“每一根竹篾的穿梭,都是与传统的对话。”一位成员感慨道。

两日实践中,实践团成员从中医药的千年智慧到竹编技艺的古今传承,在理论聆听与动手实践中,深刻理解了传统文化“守正创新”的内涵。青春的脚步与千年文脉相遇,不仅记录下非遗传承的生动实践,更让年轻力量成为文化薪火的接续者,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知行合一中绵延生长。(供稿人:郝亦彤 刘朋洋 许江涛 滕俊青)

(实践团与赵向阳合照)

(实践团与中医合照)

【编辑:赵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