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郏县:高校联手助力非遗传承
“河南郏县姚庄乡金镶玉起源于对茶具的修复,在万里茶道和多民族同居的文化融合中诞生,其历史可以追溯至明代宣德年间,比当地兴盛的茶食文化早了近三百年。其制作工艺繁杂且周期长,作为国家级非遗,承载着四百余年的匠心传承,是郏县文化的根脉。它不仅填补了当地传统手工艺的断层,更以 “残缺中见圆满” 的技艺哲学,成为乡村文化振兴中 “守正创新” 的鲜活注脚......”7月14日,合肥工业大学“玉润郏邑”三下乡志愿服务队负责人程皓在郏县渣园乡十里铺小学活动现场讲。
为传承郏县金镶玉技艺,合肥工业大学与武汉文理学院政法学院强强联手,在该乡十里铺小学携手为学生们打造金镶玉专题课堂,进一步推动金镶玉这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让非遗文化金镶玉和支教碰撞出火花。
在课堂现场,“玉韵郏邑”团队队员以生动的语言为十里铺的小学生们讲解金镶玉的来源与制作过程,向孩子们展示金镶玉的制作工具,授课队员与孩子们积极互动并交流发言。之后,“玉韵郏邑”团队与“七彩志愿”团队共同为孩子们分发金镶玉茶杯与打磨工具,手把手带领孩子们体验金镶玉的制作工艺的魅力,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课后,“玉韵郏邑”团队受邀参加了当地政府与“七彩志愿”团队共同举行的志愿晚会,“玉韵郏邑”团队与指导老师张浩男共同表演有关金镶玉的传承与保护的节目,让孩子们在趣味中了解和学习非遗文化。
为更好地传承郏县姚庄乡金镶玉技艺,合肥工业大学实践队员走进金镶玉手工作坊,向传承人学习技艺精髓,记录下从原料选取、金丝镶嵌到成品打磨的全过程。同时,聘请金镶玉传承人李冰现场授课,组织当地孩子开展“非遗现场教学”活动,向孩子们讲述金镶玉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在教学中设置非遗体验环节,让学生亲手尝试简单镶嵌工艺,在互动中给学生心中播下非遗文化的种子。另外,队员们还通过走街穿巷,携带相关制作工具和金镶玉茶具向村民宣传金镶玉文化,进一步提高金镶玉的知晓率。
看着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光芒,身为郏县本地人的“玉韵郏邑”团队队长程皓欣慰地说:“咱郏县姚庄乡的金镶玉能在孩子们心里种下种子,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在发光,再累也值!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金镶玉不再‘藏于幽巷’,而是以更鲜活的姿态走进寻常百姓家。特别感谢姚庄乡党委政府对我们工作的大力支持!”程皓表示,今后,我们持续探索非遗和文创、文旅结合的路径,向合肥工业大学遍布全国各地的学子推介郏县姚庄乡金镶玉技艺,为金镶玉传承注入全国力量。
十里铺村村支书点赞道:“大学生团队把金镶玉这门非遗手艺送进小学课堂,孩子们不仅在动手实践中收获了乐趣,更对老手艺产生了浓厚兴趣,让孩子们近距离触摸传统文化根脉,这种创新传承方式值得推广。”
“此次金镶玉进课堂活动,不仅让非遗文化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传承的种子,更搭建起高校与地方联动传承非遗的新桥梁。当年轻学子用青春力量激活古老技艺,当乡土课堂成为非遗传承的新场域,传统文化便有了生生不息的活力。这种 ‘高校赋能 + 乡土扎根’ 的模式,既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动能,也让文化自信的根基在少年心中愈发牢固,为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渣园乡负责人说。(供稿人:孙文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