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边景兴旅”暑期社会实践团:探索边境文旅魅力,青春助力乡村振兴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边景兴旅”暑期社会实践团:探索边境文旅魅力,青春助力乡村振兴

2025-07-16 14:50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7月12日,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边景兴旅”实践团队走进崇左市大新县,通过田野调查与文旅场景沉浸式体验,探索边境地区“文化赋能+生态转化+旅游振兴”的融合发展新路径。

一、峰丛探韵溯文脉 边境研学助振兴

7月12日,实践团首站走进崇左市大新县硕龙镇将军山。作为喀斯特峰丛地貌典型区,这里集壮族文化与边境历史记忆于一体。成员们沿山路探寻,走到将军庙前,看着石碑上清末广西提督苏元春的戍边故事,又望见山壁间隐约可见的壮族图腾,认识到这不仅是爬山,更像是在触摸一段鲜活的历史。登上山顶,中越边境的峰丛稻田风光尽收眼底,团队成员手绘景观分析图,标注出“观景视线最佳停留点”与“文化解说牌建议设置位”,用专业视角为后续研学和旅游线路设计筑牢实证根基。

图为将军山山顶俯拍中越边境

二、明仕寻策谋发展 专业赋能绘新篇

蜿蜒穿行于典型的桂西南乡野画卷中,成员们走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典型村落-明仕村。通过访谈与问卷调差的形式,让游客,村民畅所欲言,直击发展痛点。

"从前种甘蔗累一年,如今开竹筏、办农家乐,收入翻了番,就是旺季人手紧,想学线上预订技能"村民农大姐笑着坦言;游客张先生则直言:"风景虽美,但特色体验单一,除了竹筏就是拍照,希望能够增设壮族手工艺体验,配套服务也得跟上。"

队员们边走访边记录,结合专业知识梳理村民经营难点、游客需求,最终形成《明仕旅游业态调研报告》。这份以数据为笔、民意作墨的报告,既勾勒出边境文旅真实图景,更标注了改进方向,为当地农文旅深度融合提供精准策略,助力乡村振兴提质增速。

图为实践团采访明仕村村民

三、鳞坝探效启新思 产研结合促升级

在明仕田园鱼鳞坝景点,实践团看到这座5层水泥石板叠砌的“网红坝”正发挥双重价值:丰水期形成的瀑布群吸引游客争相戏水:错落的弧形设计则保障了下游农田灌溉。

附近村民韦大伯笑着说:“这坝修得好,既能玩水又能浇地,去年干旱时全靠它救了甘蔗地。”来自上海的游客王女士坦言,在小红书上刷到后专门过来,拍照确实出片,但更衣室、储物柜等配套设施还需完善。

针对这些问题,成员们迅速展开头脑风暴,提出“增设生态汀步与夜间灯光”的优化方案,计划测算“最佳游客承载量”,建议分时段限流保障安全。实践团一致认为,鱼鳞坝的成功,是“功能优先、景观赋能”设计理念的生动实践,可为其他乡村水利设施改造提供宝贵借鉴,为当地“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添砖加瓦。

图为明仕田园鱼鳞坝采景图

图为实践团队采访明仕田园游客

四、余晖满载启新程 青春聚力践初心

暮色渐浓,将军山在夕照的映衬下,凝成一幅静默的剪影,明仕河则倒映着最后一抹天光。实践团踏上归途,背包里装满问卷数据、访谈录音与相关材料。此次调研让成员深刻体会到了,边境文旅振兴既要守护山水底色,也要激活文化基因;加深了实践团对乡村振兴措施的理解,增强了实践团对乡村振兴政策的信心,让队员们看到明仕村的来时路,明白乡村振兴对村落发展的推动作用。

未来,实践团将整合成果,从景观提升到线路设计,从服务优化到产业规划,全方位发力,用专业学识为乡村振兴贡献青年智慧,让青春在服务和实践中绽放出最绚烂的光彩。(供稿人:汤玉昆 谢灿灿 黄紫怡 许佳奕 金诸恩哲 夏小露 胡庆康 )

图为实践团队在明仕村党群服务中心合影留念

【编辑:赵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