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报考枣庄学院2026年硕士研究生
枣庄学院坐落在历史悠久、文蕴深厚、环境优美、交通发达、素有“鲁南明珠”美誉的山东省枣庄市。科圣墨子、工匠祖师鲁班、造车鼻祖奚仲等宗师先贤在此著书立说,发明创造,教化天下,泽被后世,流芳千古。枣庄学院是山东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学校前身为1971年建立的枣庄市教师培训学校,1984年成立枣庄师范专科学校,2004年升格普通本科高校并更名为枣庄学院,2012年上划为省属本科院校,2024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材料与化工、生物与医药获批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一、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材料与化工
1.学位点概况
枣庄学院“材料与化工”硕士点是依托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的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科学与工程等优势专业设置的专业硕士学位点。本学位点包含化学工程和材料工程2个专业学位领域,其中化学工程涵盖煤炭清洁利用、精细化工、绿色催化等研究方向,材料工程涵盖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功能纳米材料、新型金属材料等研究方向。本专业学位点师资力量雄厚、科研设备齐全,教学科研成果丰硕、服务产业成效显著。学位点依托山东省一流专业、山东省特色专业以及山东省锂电产业学院、山东省鲁南煤化工工程技术研究院等学科和平台优势,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聚焦区域产业特色,主动适应鲁南地区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社会发展迫切需求,服务于高端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行业领域,培养爱党报国、敬业奉献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2.学院简介
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是枣庄学院设置最早的学院之一,前身是始建于1978年的化学系,2004年更名为化学化工系,2011年更名为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学院现有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和材料科学与工程4个本科专业及应用化工技术和化工安全技术2个专科专业,在校生2100余人。学院以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建设为核心,结合鲁南地区产业特色,打造以工科为主+师范结合的应用型专业群,形成了专业互补、相互融合、一体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拥有“山东省一流专业”1个,“山东省特色专业”2个,“山东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首批“中美双百计划试点专业”1个,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重点建设专业群1个,专业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3.师资队伍
学院拥有一支高学历、高素质、充满朝气与活力的教学、科研队伍。现有教职工101人,其中专任教师82人(含实验技术岗4名博士),实验技术人员14人,管理人员9人。专任教师中有教授15人,副教授28人,高级职称占比52.4%;博士69人,占比84.1%,在读博士2人。有国家级人才1人,山东省青年泰山1人,山东省青创团队5个,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枣庄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26人;山东省应急管理专家4人,山东省环境影响评价和危险废物评审专家7人,枣庄市应急管理专家14人。“低碳能源与绿色化工教师团队”为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4.科研条件与成果
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实验大楼建筑面积8000m2,建有功能齐全的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仿真实验室、分析测试室和创新科研实验室。拥有高分辨透射电镜、核磁共振波谱仪、场发射扫描电镜、气质联用仪、液质联用仪等大型精密仪器,仪器设备总值6600余万元。近年来,教师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20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0余件,获授权40余件;获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50余项,各类科研经费总计5000余万元。
5.人才培养
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重点,培养毕业生4100余人;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20余名。考研率35%以上,考取“985”“211”和“双一流“高校占考取学生人数的50%以上。就业率98%,高质量就业比例达60%。近五年,学生积极参加“互联网+”、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化工实验技能大赛、山东省师范生技能大赛等专业比赛,累计获国家、省级奖项目100余项;其中,“互联网+”全国银奖1顶,省金奖2项。化学专业教师资格证考取率平均78.6%,化学师范类普通话证书考取率达到100%。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考取CAD高级工程师证书过关率达98.6%。
二、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生物与医药
1.学位点概况
枣庄学院生物与医药硕士点由生命科学学院和食品科学与制药工程学院集中优势师资和资源共同建设。“十三五”期间“生物与医药”被学校列为重点学科,“十四五”期间成为学校“高原学科”,该学科围绕生物技术与工程、制药工程两个专业领域开展研究,尤其聚焦抗性石榴和耐旱及保健型特色小麦新品种选育、植物功能基因发掘与分子育种、水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药食同源大健康产品研发、中药资源开发与利用等学科方向开展研究工作。围绕该专业,建有“国家林业草原石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科研平台1个,“山东省石榴精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石榴资源综合开发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高校生物与医药工程特色实验室”等省级科研平台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拥有实验室面积12000m2,设备总值超7000万元。本专业(学科)聚焦乡村振兴、中医药发展战略,立足鲁南、面向山东、辐射全国,以现代高效农业、生物与医药等领域需求为导向,以支撑区域创新发展为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生物与医药领域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高层次工程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
2.学院简介
枣庄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创建于1983年,秉承“物承生命,生生不息,向上向善,求真务实”的生科精神,历经四十多年的大力发展,已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生命科学与技术类专业人才。学院现有生物技术、生物科学、植物科学与技术、生物信息学和智慧农业5个本科专业;其中生物技术专业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山东省特色专业、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的核心专业、山东省首批“一流本科专业”;生物科学专业为教育部师范类二级认证专业,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
枣庄学院食品科学与制药工程学院2018年开始独立运行,学院坚持以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体,以鲁班墨子文化传承为特色,以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集群和专业集群为两翼,以服务地方产业、推进科研成果快速转化的运行机制为第三翼,形成了“一体三翼一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学院现有食品科学与工程、制药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制药4个本科专业,在校生1200余人,与罗欣药业、新希望六和、甘李药业等知名企业开展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其中,制药工程是山东省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核心专业、“中美应用技术教育“双百计划试点专业、山东省首批“一流本科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核心专业,山东省首批“一流本科专业”,获批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项目。
3.师资队伍
生命科学学院现有专任教师70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21人、硕导27人、双师型教师36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60人,分别来自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30余所国内外知名高校。现有外聘兼职教授31人,特聘泰山学者1人,泰山产业领军人才1人,拥有“山东省青创团队”7个,形成了年龄结构合理、学科交叉融合的高水平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
食品科学与制药工程学院现有教职工78人,设有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制药工程和生物制药4个教研室,专任教师64人,全部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其中博士58人,教授8人,副教授20人。专任教师队伍中博士占比超过90%,拥有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21名。获批山东省高层次人才3名,山东省第二批“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 山东省青年创新团队2个。
4.科研条件与成果
生命科学实验楼总面积12000m2,拥有生物分子定量质谱系统、气质联用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BD流式细胞仪,六色荧光显微镜超速离心机在内的各类仪器设备7000多台件,总价值7000余万元;建有“山东省高等学校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山东省食品与制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两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内建有面积10亩的生物试验园、人工气候室智能植物工厂等实验场所。学院还建有生物医药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工信部“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山东省专业特色学院、山东省罗欣现代制药产业学院、山东省高等学校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等教育教学平台。获批建设国家林业草原石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石榴精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石榴综合开发山东省工程实验室、山东省高等学校生物与医药工程特色实验室等多个省级以上科研平台。获批建设市级科研平台21个。
近5年来,生物与医药硕士点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5项,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省部级科研项目56项;承担企业事业单位委托课题近400项,到账经费近6000万元;获国家梁希林业科技进步奖及中国发明协会等一级学会科技奖8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400余篇,授权国内、国际发明专利40余项,主办国际学术会议1次、国内学术会议3次。
5.人才培养
本学科累计培养17届本科毕业生3460人,毕业生年均就业率达95%以上,其中超60%的学生考取硕士研究生升入其他院校一步深造。自2018年以来,与山东中医药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曲阜师范大学以及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49名,其中已毕业17名。近5年,指导学生获批国家级创新创业计划项目44项,省级创新创业计划项目89项,获得省级及以上各类创新创业奖励900余项。
三、学校奖助学金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制内学费均为10000元/年,学校提供丰厚的助学金和奖学金。
助学金
1.国家助学金:6000元/生/年
2.学校助学金:6000元/生/年
3.导师助学金:6000元/生/年
4.研究生三助一辅(助研、助教、助管等):根据实际工作量发放。
奖学金
1.国家奖学金:根据上级主管部门分配的名额,表现优异、符合条件的全日制在校研究生可申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奖励标准为每生20000元/学年。
2.学业奖学金:一等6000元/学年,二等4000元/学年,三等2000元/学年(按学校规定比例执行)。
3.其他科研奖励:优秀科技创新成果等具体参照学校研究生奖助学金管理办法执行。
注:上述奖助学金政策为2025年招生政策,最新政策以学校2026年招生章程为准。
四、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2026年招生信息具体以教育部最终发布文件为准,此表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