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色热土到振兴样板:南财学子在沙家浜解码“精神引擎”
为聚焦沙家浜红色基因传承与乡村振兴实践,探索青年学子传承血脉与服务基层的新路径,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赤子情怀爱国行”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于7月初奔赴常熟市,走访沙家浜红石文化中心对话农民作家徐耀良,参观瞻仰广场、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春来茶馆等地,深入挖掘红色精神与乡村发展的融合密码。
对话乡贤:解码沙家浜红色精神内核
在常熟市红石文化中心的青砖小院内,团队成员有幸专访农民作家徐耀良。提及沙家浜红色精神,徐耀良目光坚定:“沙家浜红色精神,是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是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是坚不可摧的鱼水深情,也是坚守不渝的清廉品质。”对于在传承沙家浜红色精神方面做出何种努力的问题,徐耀良拍着胸脯骄傲地介绍道:“我出版的那些书中最有影响力的长篇革命斗争小说《沙家浜演义》曾被常熟电视台连续播出达一年之久,在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作为深耕本土的记录者,他以笔为媒,先后撰写编著书籍34本,让革命光荣传统代代相传,他说“把红色故事讲准、讲细,才能让年轻人摸到精神的‘脉搏’”。
谈及红色精神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徐耀良认为沙家浜的芦苇荡、茶馆里,藏着乡村振兴的文化根脉。红色精神能聚人心,让村民明白“艰苦奋斗、共克时艰”的传统,更能吸引游客,把红色流量转化为乡村发展的“金钥匙”。对于未来,他期许道:“要让红色精神‘活’在乡村建设里,让沙家浜既成为红色地标,也成为乡村振兴样板。”面对参与“三下乡”活动的青年学生,徐耀良寄语:“你们要将红色精神的传承和践行下去,用青春力量讲好红色故事、助力新发展。”访谈结束后,徐耀良还向我们团队成员展示了他在大江南北杂志上发表的《当一名快乐的红色传人》一文。
叶璎心/摄
走访地标:触摸红色历史的鲜活印记
迈入沙家浜景区的瞻仰广场,18根象征新四军伤病员的柱雕整齐排列,巍峨矗立,展现了革命先烈们坚韧不拔的精神。团队成员驻足凝视,一齐感受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这一方广场,是缅怀先烈的精神高地,阳光洒落间,仿佛能看见当年战士们冲锋的身影,红色基因在此无声流淌,成为乡村振兴最鲜明的精神底色。
再走进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珍贵史料串联起烽火记忆。从游击队员的破旧草鞋,到军民协作的战斗场景复原,每一件展品、每一段讲解,都在诉说沙家浜的抗争史。团队成员认真聆听,深刻领悟着红色精神是如何在苦难中孕育、在奋斗中传承,为乡村振兴筑牢信仰根基的。纪念馆墙上的结语写着:“期盼着每位参观者在向英烈致敬的同时,更能从这片红色热土汲取不竭的精神力量,让英烈的精神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永续传承。”
张王语婷/摄
“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走进春来茶馆,经典旋律仿佛穿越时空。这里不仅是红色故事的“舞台”,更见证着军民鱼水情的延续。如今,作为红色旅游景点景区核心景点,春来茶馆成为文旅融合的窗口,游客在此品味茶香,也触摸到沙家浜红色精神的温度,让红色文化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独特IP。
张宵/摄
青春感悟:让红色基因赋能乡村新篇
通过此次调研,“赤子情怀爱国行”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深刻认识到,沙家浜红色基因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引擎”。团队成员感慨:“红色精神不是遥不可及的过去,它就在沙家浜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里,更在乡亲们传承奋斗的干劲里。”团队调研发现,沙家浜以红色文化为支点,撬动文旅产业发展,带动村民就业、推动乡村建设,让“红色传承+乡村振兴”的路径清晰可循。未来,团队计划整理调研成果,形成详实报告,为沙家浜红色精神传承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建言献策。成员们表示,将以青春之姿传播沙家浜故事,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浪潮中持续闪光,鼓励青年学子助力更多乡村找准“红色传承+乡村振兴”发展密码,让革命热土绽放更绚烂的振兴之花。
叶璎心/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