峥嵘岁月忆初心,薪火相传促振兴——“青耕先锋,志绘新程”乡村振兴促进团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峥嵘岁月忆初心,薪火相传促振兴——“青耕先锋,志绘新程”乡村振兴促进团

2025-07-16 14:50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老党员和退伍军人是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石,更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主心骨”和“引路人”。为深入学习贯彻“退役军人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这一重要论述,传承红色基因,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体悟党员、退役军人对乡村振兴的贡献和模范带头作用。重庆对外经贸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青耕先锋,志绘新程”乡村振兴促进团于2025年7月14日前往重庆市江津区先锋镇保坪村退役军人服务站拜访党员与退役军人。

浴血荣光,开路架桥的“筑梦人”

94岁的老党员代明理是红色历史的鲜活参与者。代明理同志于1946年入党,17岁参军,战场负伤致左脚截肢,但身体的残缺并未击垮这位钢铁战士。返乡后,他将对党的赤诚,注入建设家乡的实践中。针对先锋镇交通闭塞问题,他拄着拐棍带领乡亲勘测路线、开山辟路,靠人力凿石、带头捐款筹资,历时数年修建公路,打通出行与致富通道。他感慨:“我是党员,是军人,只要有一口气,就要为党和人民做事。乡村振兴是大事,你们年轻人有文化、有干劲,一定要把家乡建设得更好!”

图为代明理同志左腿义肢

图为代明理同志向团队成员讲述他参与剿匪、修路经历

图为代明理同志向团队成员讲述他参与剿匪、修路经历

图为促进团成员与代明理同志合影留念

稻穗沉实,初心滚烫的“耕耘者”

1948年出生的老党员袁必超是乡村振兴的实干践行者。他常说“生于旧社会,长在新中国,这是我们这代人最幸运的事。”1968年入伍、1970年入党的他,最自豪的有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在天安门广场见到了毛主席,第二件事是1973年转业回乡后成为首批杂交水稻技术员。在他们的努力下,引进了海南杂交水稻品种,反复试验完成本土二次杂交,使产量提升50%。用科技为农业赋能,以“先干一步、带动一片”的“老黄牛精神”协助村干部化解企业入驻的农户矛盾。他坚定认为“党员要冲锋在前,为群众做表率,他的实干劲儿感染年轻人,让乡村振兴接力棒稳稳传递。

图为袁必超同志为促进团讲述自身经历

图为促进团成员与袁必超同志合影留念

铁纪传承,民心汇聚的“引领者”

1949年出生的老党员朱成江是军民情怀的坚定传承者。朱成江同志,1969年入伍,1974年入党,党龄51年;他始终关注青年入党工作,常忆当年入党经历,感慨时代变迁。对促进团成员,他强调青年要担当,严守军纪、自律吃苦、刻苦训练,随时为国为党奉献;谈及中国军队发展满是自豪,格外期待今年9月3日的阅兵,渴望见证人民军队的威武风采,叮嘱青年要传承流汗流血不流泪的吃苦精神。关于凝聚民心促发展,他分享:一要做好思想宣传、统一群众思想,二要领导与群众同干,凝聚力量。

图为朱成江同志

图为促进团成员与朱成江同志合影留念

扎根乡土,产振兴的“领路人”

1986年入党的老党员李玉华是乡村发展的积极推动者。“我是党员也是退伍军人,为人民服务是初心使命,乡亲们日子变好,一切付出都值得。”这是在促进团拜访时他反复念叨的。李玉华同志于1982年参军,1986年入党,退伍后任保坪村莲藕支部书记,深耕基层。面对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民增收困难的局面,他调研确定花椒种植为特色产业方向,通过带头试种、逐户宣讲、邀请专家指导、组织技术培训,推动花椒种植从几亩试验田扩展至数百亩产业基地,成为村民稳定收入来源和当地特色产业名片。在“九院九景”治理中,他以“党建引领+院落自治”带头治环境,助力村庄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图为促进团拜访党员、退伍军人、莲藕村支部书记李玉华同志

图为促进团成员与李玉华同志合影留念

对话先辈,赓续精神启新程

促进团成员们围坐在老党员身边,围绕服役经历、基层经验、乡村振兴建议等话题深入交流。成员们为党员送上慰问品并合影。

此次走访活动既是与老党员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也是一堂由老党员亲身讲授的“行走的思政课”。未来,团队将继续以老党员为标杆,以他们的初心与担当为指引,扎根乡村大地,发挥专业优势,让青春在乡村振兴中绽放绚丽之花,让红色薪火代代相传,照亮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供稿人:梁姣)

【编辑:赵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