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黑臭水体”到“生态明珠”:华科大学子深入杨春湖调研,见证绿色发展惠民之路
这个夏天,我们走进武汉市洪山区杨春湖社区,用脚步丈量这片正在重获新生的水域。曾经的黑臭水体,如今已蜕变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湖水清澈见底,岸边绿树成荫,白鹭时而掠过水面,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正在这里徐徐展开。
在杨春湖公园,我们遇到了正在散步的阿姨。她热情地告诉我们:"以前夏天根本不敢来杨春湖附近,现在每天沿湖散步成了习惯。"这样的转变,源于近年来持续的水环境治理。洪山区水务局的数据显示,杨春湖水质已从劣Ⅴ类提升至稳定Ⅳ类,部分区域甚至达到Ⅲ类标准。湖水变清了,鱼群回来了,鸟类也增加了近30%,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正在形成。
然而,在欣喜于环境改善的同时,我们也听到了居民们的真实心声。"公园这么大,厕所却很难找。"李大妈的抱怨道出了公共服务设施的不足。通过发问卷,我们发现超过50%的居民反映公园公厕数量不足、位置隐蔽。更让人困扰的是,70%的受访者表示,夏季蚊虫叮咬问题严重,现有的消杀措施效果有限。
在走访周边商户时,老板的一番话让我们深思:"环境变好了是好事,但单靠这个还不足以带动经济发展。"确实,虽然杨春湖的治理提升了区域形象,房价也有所上涨,但就业岗位不足、商业配套欠缺等问题依然制约着社区的全面发展。这提醒我们,生态治理必须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才能真正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在洪山区水务与湖泊局,工作人员向我们详细介绍了杨春湖治理的"秘诀"。"河湖长不是挂个名,而是要实实在在解决问题。"通过建立街道、社区、民间三级河湖长联动机制,配合"杨春湖随手拍"微信平台,实现了问题快速响应、及时处理。更令人振奋的是,这里探索出的治理经验正在为其他湖泊治理提供借鉴,真正体现了"因地制宜、一湖一策"的治理智慧。
夕阳西下,我们与社区居民围坐在湖滨广场。望着波光粼粼的湖面,听着大家畅谈对未来的期待,我们深深体会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从黑臭水体到生态明珠,这里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一定能走出一条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的绿色发展之路。
这篇调研报告不仅记录了一个湖泊的重生,更见证了绿色发展理念如何真正造福于民。我们相信,随着治理的持续深入,杨春湖必将成为武汉又一张靓丽的生态名片,为更多地区的环境治理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供稿人:华中科技大学 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