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五老·忆峥嵘:九旬老兵的两场战争记忆,激励青年勇担时代使命
7月19日下午,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三下乡”实践团队的队员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益阳市沅江市八字哨镇岭湖村,敲响了夏国勋老人的家门。96岁的老兵夏国勋正坐在椅子上,见到来访的年轻人,他缓缓抬起布满皱纹的手,示意大家坐下。
“爷爷,我们是湖南第一师范的学生,想听听您当年参军的故事。”队员们围坐在老人身边,轻声问候。老人缓缓转动脖颈,目光在一张张年轻的脸上扫过,喉结动了动:“你们……是要当老师的?”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他点了点头,浑浊的眼睛里泛起一丝光亮。
一旁的儿子夏建国接过话头:“1939年那年,部队路过村里招兵,他瞒着家里人偷偷跟了去。那时候才刚过11岁生日,个头还没步枪高。可他执行任务从不含糊,爬树、钻林子比谁都快。”夏老点点头,补充道:“是贺龙将军的队伍,我当侦察兵,专门探敌人的路。”
“侦察兵要干些啥?”有队员好奇地问。老人伸出食指,在空中比划着路线:“就是摸清楚敌人在哪,有多少人,带了啥家伙。白天躲在草丛里看,晚上就摸黑靠近,不能出声,连喘气都得憋着”他顿了顿,指节因用力而发白,“有次在山坡上趴了一整天,饿了就啃几口随身带的干硬窝头,直到半夜才摸清敌人的布防,回来时腿都麻得站不住。”
谈及抗战时期的经历,夏老的记忆时断时续,却总能精准说出关键细节:“那时候没鞋穿,光脚走山路,脚底板磨得全是血泡,结痂了再磨破,后来就成了硬茧。”他抬起脚,裤管下露出一双变形的脚,脚趾蜷曲着,脚背布满褐色的疤痕,“你们看,这都是那时候留下的。不过没人喊苦,心里就想着把侵略者赶出去。”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的消息,夏老记得格外清楚:“那天正在河边洗绷带,有人喊‘胜利了’,大家扔了手里的东西就哭,哭完又笑,抱着枪跳。”他咧开嘴笑起来,眼角的皱纹挤成一团,“我这辈子,就那天最高兴。好多战友没能等到这天,他们要是能看见现在的日子,该多好。”
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夏国勋毅然奔赴朝鲜战场。“还是当侦察兵,不过这次是在朝鲜的雪地里。”老人用手比划着温度,“冷啊,比咱们这儿冷十倍,趴在雪窝里,哈气都能冻成冰碴。”他突然按住后背,眉头微蹙:“这里被弹片扫过,当时裹着绷带继续走,后来就直不起了。”夏建国轻声说:“医生说伤了脊椎,这些年越来越弯,现在睡觉只能侧着。”
尽管身体有恙,夏老对如今的生活充满感激:“党和政府照顾得好,每个月都有补助金,逢年过节就有人来看我。”他指着墙角的米袋和油桶,“隔不久村干部夏有林就会提着生活物资来看望我,陪我聊聊天,时常提醒我要保重身体。”
“您对我们这些将来要教书育人的年轻人,有什么叮嘱?”队员小郭问道。夏老沉默了几秒,一字一句地说:“要教娃娃们认清楚,现在的好日子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他看向窗外,仿佛能穿透时空看到牺牲的战友,“我那些没回来的兄弟,就盼着这一天呢。”
夕阳西下,队员们起身告别。夏老坚持要送送大家,在儿子的搀扶下,他一步一顿地挪到门口,站在门框边。“娃娃们,好好教,教出有骨气的娃。”他挥着手,声音不大,却重重落在每个人心上。
走出很远,队员们回头望去,老人依然站在那里,像一座沉默的丰碑。队员小夏在笔记本上写道:“夏爷爷的背弯了,却让我们看到了挺直的民族脊梁。我们会把他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让这份坚守与热爱,永远传递下去。”(供稿人:岳阳 姜亮 邓紫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