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职业技术大学“善润红心 星火寻踪”实践团赴泰宁开善乡探索在光影与绿意中的乡村振兴之路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泉州职业技术大学“善润红心 星火寻踪”实践团赴泰宁开善乡探索在光影与绿意中的乡村振兴之路

2025-07-22 11:47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近日,泉州职业技术大学一善书院“善润红心 星火寻踪”实践团的10名师生,携带摄像设备走进福建省三明市泰宁县开善乡,以镜头捕捉乡村肌理,用专业诠释生态价值,在光影与绿意间探寻乡村振兴的生动路径。

图为实践队员合照

实践团抵达后,与开善乡党委副书记冯智伟、宣传委员游丽娟开展深入座谈,揭开了当地乡村振兴的核心脉络:开善乡以“守住生态底色、激活文化基因、打造特色产业”为振兴“三驾马车”,而池潭村依托老村落资源打造影视小镇,正是“文化赋能 + 生态加持” 的特色实践。池潭村党支部书记张汉隆“每一块砖、每一滴水都有故事,等着你们用镜头记录”的热情邀请,更让实践团坚定了探寻的脚步。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开善乡党委副书记冯智伟、开善乡宣传委员游丽娟进行访谈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池潭村党支部书记张汉隆进行访谈

在池潭村的走访中,影视小镇的建设轨迹清晰可见。实践团首站走进池潭村水运年华记忆馆。老照片里,这里曾是繁华如“小香港”的所在,为这片土地积淀了深厚历史底蕴。如今,这份繁华以影视小镇的新形态延续——300米老街里,老厂房变身专业影视棚,闲置民居改造成“年代场景”,红砖墙面上的年代标语与崭新的影视拍摄指示牌相映成趣,“不拆一砖一瓦”间,老村庄已成为镜头下的“光影舞台”。实践团用摄像机捕捉这些场景,记录下影视小镇如何以影视产业激活文化资源,让乡村在保护中焕发新生,这正是振兴路径中“文化赋能”的鲜活注脚。

图为(实践团参观水运年华纪念馆)

图为池潭80影视小镇部分街景

实践团来到池潭水电厂。厂房内,工程师罗勇带领大家见证发电机组的轰鸣与中控屏的数据流。这座 1975 年建成的能源枢纽,曾以“点亮万家”的担当带动开善乡人口聚集、商贸繁荣,为后来影视小镇的“人气基底”埋下伏笔;如今,其硬朗的工业风与库区的山水风光相得益彰,成为影视小镇的特色取景地,持续为乡村发展注入活力。

图为(实践团参观池潭水电站)

走进洋坑村的特色加工厂,“绿意”的价值更显具体。九峰山小蔗红糖加工厂里,乡里的甘蔗带着泥土芬芳化作清甜;腐竹加工厂中,金溪山泉水浸润的黄豆凝成“开善味道”。这些依托本地生态资源成长的产业,既延续着开善乡的绿意底色,也成为实践团镜头下“生态富民”的生动场景。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红糖加工厂

此次行程中,实践团用镜头收集了200余分钟影像素材,记录下10余个“光影赋能文化、绿意滋养产业”的鲜活案例。下一步,团队将以宣传片、IP文创等形式,让开善乡在光影中绽放的振兴活力与在绿意中生长的发展动能被更多人看见,持续探索光影与绿意交织的乡村振兴新路径。(供稿人:开善乡人民政府、泉州职业技术大学一善书院、林静瑶、李诗雅、张丽萍)

图为实践队员设计的宣传海报


【编辑:赵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