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茗青禾兴疆行丨给抚州非遗插上翅膀,飞入新疆阿克陶
2025年7月16日,新疆阿克陶镇学校的教室里满是欢声笑语。“玉茗青禾兴疆行”团队的12名成员带着江西抚州的非遗“家底”来到这里,以“赣疆非遗共相守”为口号,让传统技艺与孩子们热情相拥,一场连接赣鄱大地与帕米尔高原的文化交融活动在此温情上演。
非遗相遇:从好奇提问到深度认知
活动开始,团队成员余沛淇举起一面南丰傩面具仿制品。南丰傩舞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国古代舞蹈活化石”,而傩面具则是傩舞的核心道具,其制作技艺更是历经千年传承。这些面具多以香樟木为原料,经选材、雕刻、打磨、彩绘等十余道工序制成,每一件都是匠人的心血结晶。
“大家看这傩面具,觉得它像什么呀?”余沛淇笑着问学生。话音刚落,前排的男生就举手:“像庙里的护法神!”扎着辫子的女生称:“我觉得像戴着盔甲的勇士,花纹好复杂。”这些看似稚嫩的联想,实则精准触碰到了非遗文化的精神内核。课堂顺着学生的观察视角逐步展开,详细解析了纹样中蕴含的深厚寓意与色彩象征。这种从具象感知到抽象内涵的引导,让孩子们在熟悉的生活经验中,找到了与陌生非遗的精神连接。
傩面创作:传统技艺与童思妙想碰撞
讲到南丰傩面具 “睁目扬眉” 的经典造型时,团队成员特意举起面具让孩子们细看:“你们瞧这怒目圆睁的眼神、微微上扬的眉骨,先民们造就这样的模样,既是对力量与勇气的崇尚,也是为了在傩舞表演时,隔着老远就能让观众感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 话音刚落,有个戴眼镜的男生忍不住伸手比划起眉毛上扬的样子,引得周围同学一阵欢笑。
动手环节,学生们领到材料包,有人举着画笔问:“可以画成蓝色吗?我觉得蓝色像天空,也很美好!”团队成员立即回应道:“当然可以!传统里藏着规矩,也藏着想象。”这种对创新的包容,让傩面具的创作不再拘泥于传统样式。孩子们的巧思让经典纹样有了新表达,让古老面具与边疆少年产生了奇妙共鸣。
漆扇创新:千年工艺印刻边疆印记
非遗漆扇环节,团队带来的是承载着抚州漆艺精髓的传统工艺。抚州漆艺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宋代,以用料考究、工艺精湛著称,古人赞其“光彩照人,历久弥新”。漆扇的制作需经过制骨、裱糊、髹漆、装饰等数十道工序,每一步都考验着匠人的耐心与技艺。
团队成员刚拿出大漆原料,就有学生好奇地凑过来:“这漆闻着有点像松树的味道?”“没错,它就是从漆树上采来的‘树的眼泪’!”讲到颜色搭配,有学生举手:“我想把扇面染成绿色,再粘咱们这儿的巴旦木花!”团队成员立刻找来对应的颜料:“这主意太棒了,让漆扇带上阿克陶的春天!”
创新环节中,大家或在扇面写下“赣疆一家亲”,或贴上心仪花朵,每把扇子都成为了独一无二的“文化使者”。团队成员巧妙地将漆料的自然属性与文化寓意相融合,让孩子们理解这种源于自然的材料背后,是先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那些写着“赣疆一家亲”的文字、贴着花的漆扇,让非遗技艺成为承载地域情感的纽带,将抽象的情感转化为具象的艺术表达,让每一件作品都成为两地文化对话的见证。
文化交融:让非遗种子悄悄发芽
这场活动从来不是单向的“传递”,而是一场跨越千里的文化对话,是赣鄱文明与边疆文化在孩子们指尖的深情碰撞。正如那句“赣疆非遗共相守”,当千年传承的传统技艺遇上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文化的根脉便不再是冰冷的史料记载,而是在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中、一笔一画的创作里,悄然融入血脉,扎得更深、延得更远。南丰傩面具与抚州漆扇在阿克陶的校园里,早已超越了技艺展示的范畴,它们是连接赣疆两地的文化纽带,是唤醒民族情感的精神符号。在孩子们的心中,它们播下的是文化自信的种子,是民族团结的种子,终将在时光的滋养下,绽放出跨越地域、超越时空的璀璨文明之花,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交融互鉴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供稿人:储瑶、余沛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