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五老·"捧心而来,不带草去":湖南一师体院学子对话老教师刘细毛
7月22日上午,湖南省沅江市一处普通民居内,阳光透过窗棂洒落,映照在刘细毛老人满是皱纹却依旧精神矍铄的脸庞上。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的成员们围坐其间,正专注聆听这位有着数十年教龄的老教师,讲述那些尘封在岁月里的教育故事。
刘细毛老人于1942年出生,1970年入党,自师范学校毕业后,便扎根乡村教育,在管竹山小学等多地默默耕耘。当他颤巍巍地从抽屉深处捧出一摞用红绸布仔细包裹的奖状时,在场的每一位成员都不禁发出了惊叹。这些奖状,大小不一,有的边角已微微泛黄卷起,有的因年代久远而略显斑驳,但上面的字迹与鲜红的印章却依旧清晰可辨。
“这是1986年获得的记大功证书,当时学校教学条件艰苦,我带着学生们自己动手修缮教室,改善学习环境,没想到得到了这么高的认可。”刘细毛老人指着其中一张奖状,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芒,“还有这张1990年的,那年带的毕业班语文成绩在全区拿了第一,孩子们后来好多都走出了大山,考上了理想的学校。”
在交流中,刘细毛老人深情回忆起往昔岁月。那时候,乡村学校的教学资源匮乏,一本教材往往要几个学生轮流使用,粉笔也是省了又省。为了让孩子们能学到更多知识,他常常步行数公里去镇上的书店,或是托人从城里带回新的教学资料。“有一年冬天特别冷,为了不耽误孩子们上课,我凌晨就起床,把教室里的积雪清扫干净,生好炉子,就盼着孩子们能在暖和的环境里安心学习。”老人的声音有些哽咽,“看着他们一个个从懵懂孩童成长为有用之才,我这心里啊,比吃了蜜还甜。”
谈及对年轻人的期望,刘细毛老人语重心长地说道:“现在的条件比我们那时候好太多了,你们更要珍惜机会,努力学习。无论是在哪个岗位,都要脚踏实地,有责任心、有担当。教育是个良心活,容不得半点马虎,对待学生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用心去浇灌,才能让他们茁壮成长。”
团队成员们纷纷表示,此次与刘细毛老教师的交流,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老人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生动诠释了“五老”精神中“敬业奉献、关爱后代”的深刻内涵。在这个物质丰富的时代,老教师们当年那种在艰苦环境中坚守教育初心、无私奉献的精神,显得尤为珍贵。
此次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的走访活动,不仅让青年学子们近距离感受到了老一辈教育工作者的崇高精神,也为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相信在这些老教师精神的感召下,更多的年轻人会投身到教育事业及其他社会建设事业中,传承和发扬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供稿人:岳阳 姜亮 邓紫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