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实践心得:于“双红”辉映处,感悟乐陵的根与魂
为探寻“双红”文化的深层脉络,感悟乐陵的根与魂,7月24日,作为鲁东大学数学与统计科学学院“星火·追寻”红色筑梦实践团的一员,我随团队一同奔赴乐陵,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驻足思索,于自然与历史的共生间感悟传承,让“双红”文化的温度在实践走访中化作滋养青春的养分。
而乐陵的根与魂,恰恰藏在最厚重的文化印记里。这片土地的独特,便在于那两抹滚烫的“红”——红枣沉淀的岁月之红,串联着农耕传承与民生根基;革命淬炼的信仰之红,铭记着烽火过往与家国担当。这两抹“红”交织共生,正是我们此行想要深植于心的精神根系。
枣红为底:岁月沉淀的生活诗行
千年枣林里,老枣树的枝干盘虬卧龙,指尖抚过树皮上的裂纹,像触到了时光的年轮。金丝小枣文化博物馆里,不同年代的红枣标本静静陈列,泛黄的古籍字里行间飘着枣香,民国账本上的墨迹还带着当年的烟火气,而展柜里刚摘下的金丝小枣,饱满得像要把蜜都溢出来。墙上老照片里,百年前枣农弯腰采摘的身影,竟与今日枣园里的劳作场景慢慢重叠。
原来红枣的红,早成了乐陵人过日子的魂。是《诗经》里“八月剥枣”的古老诗意,是饭桌上“一枣一饭”的实在根基,是土地对勤快人的慷慨回赠。枣林农民画里的憨实,老枣树下“不与桃李争春”的活法,都裹在这抹红里。从博物馆到枣林,我感受到的不只是枣香,更是乐陵人扎根土地、敬畏自然的生存密码。
图为团队成员在枣博物馆参观文物、学习记录场景。李秀颖 摄
红魂为骨:烽火淬炼的信仰力量
带着枣香的余味,我们走向冀鲁边区革命旧址。青砖墙垣上,弹痕的轮廓已被岁月打磨得有些模糊,但走近细看,那凹陷的印记依然清晰可辨,带着历史的重量。枣树盘虬的根系下,隐蔽的地道入口静默无言;斑驳墙体上,保卫家乡的标语虽已褪色,笔画的力道却仿佛穿透时空。讲解员的声音低沉,描绘着当年的场景:茂密的枣林曾是战士天然的掩体,枝头的红枣既是果腹的干粮,也曾作为传递信息的特殊符号。在这里,烽火的印记与红枣的气息,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紧密交织——枣林是屏障,枣香是掩护,那为守护家园而迸发的赤诚,恰如枣树深扎泥土的执着,早已成为这片土地最坚硬的骨骼。
两种红在此交融,和谐得令人心动。红枣的甘甜,承载着对生活最本真的热爱;烽火的印记,则是对家园最决绝的守护。它们共同深植于乐陵的沃土,如同共生共荣的生命体。初遇的震撼,让我们懂得:最动人的文化,从不是刻意雕琢,而是自然与历史在时光里的共生共荣。
图为团队成员在冀鲁边区革命纪念馆前合照。徐晨瑗 摄
乡韵为脉:丁坞镇里的传承活态
丁坞镇的日子,是把“双红”文化融入进日常的生动注脚。我们在镇上跟着老手艺人学“跑玩意”时,才算真正触到了这种鲜活。彩绸在手里刚要翻飞,脚步就被鼓点带着往前挪,老师傅笑着说:“这步子得像踩在枣林里,既要稳当,又得有劲儿。”他说这技艺传了几代人,以前逢年过节在枣林边演,敲锣打鼓庆丰收,也借热闹劲儿把“保卫家乡”的故事编进唱词里,一来二去,红色的魂就跟着舞步扎进了人心。
“我们总踩不准鼓点,手脚像打了结似的。”有队员抓着彩绸直摇头,额角的汗顺着脸颊滑下来。老师傅却不急不躁:“慢慢来,就像枣树结果,得熬够了日子。”看着他布满老茧的手捏着彩绸,既有庄稼人的厚实,又有传艺人的灵动,忽然明白:所谓传承,从不是把老物件锁进柜子里,而是像丁坞镇这样,让岁月的红、信仰的红,跟着舞步跳、伴着鼓点唱,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手心里活起来。
图为团队成员学习非遗“跑玩意”。徐晨瑗 摄
带着乐陵印记,奔赴成长远方
车子驶离时,窗外的枣林、纪念园的红旗、丁坞镇彩绸翻飞的影子,在晨光里融成一幅画。这场实践,让我从旁观者变成了共鸣者:为老枣树的岁月驻足,为红色故事的赤诚落泪,为丁坞镇的乡韵心动,也为亲手传递这份力量而踏实。
乐陵的灵魂,是红枣般踏实坚守的底色,是红色般炽热信仰的筋骨,是乡韵里流动的生机。它教会我:青年成长,既要如枣树扎根土地,守住初心与热爱;也要如这片土地般把传统揣在怀里,带着根脉勇敢向前。
或许,这便是三下乡的意义——不必非要与土地“朝夕相对”,却能在一程相遇里,寻得自身的根与魂。乐陵的“双红”文化,会如枣林里自然生长的种子,在我们心中扎根发芽,终有一日,结出属于这代人的“红”,为这片大地添一抹新亮色!(供稿人 :鲁东大学数学与统计科学学院:徐晨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