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东大学“石榴花开・智绘青年”:创新实践,为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注入青春力量
在共青团中央大力推动2025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的背景下,鲁东大学交通学院“石榴花开・智绘青年”社会实践团队脱颖而出,以创新实践模式深度融入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工作,彰显出新时代青年学子的使命担当与青春风采。
“石榴花开・智绘青年”团队精准锚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赋能乡村全面振兴”这一核心目标,匠心独运地搭建起“12345”实践育人架构。该架构以“校地联动”与“师生协同”作为双核驱动,有效整合高校、地方与社会的优势资源,推动文化挖掘、民族团结、产业赋能、智力支援四大行动协同发力,从文化传承、民族团结、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五个维度构建起闭环式赋能体系,为实践活动的长效开展筑牢根基。
在德州市宁津县,团队充分发挥“校地联动”机制的优势,联合多部门深入开展文化普查工作。成员们遍访非遗传承人、民俗专家,广泛收集各类文化资料,成功构建“宁津文化档案库”,为县域文化的系统性保护与传承奠定坚实基础。依托“师生协同”,团队发挥专业特长,设计出“文化盲盒”“非遗手账”等创意十足的文创产品,以新颖形式推动传统文化实现年轻化表达,吸引众多年轻人关注县域传统文化。团队还积极投身教育帮扶,与当地小学合作开设“非遗小课堂”,通过代际文化传递模式,为县域文化传承注入青春活力。
在民族团结工作方面,团队携手地方政府成立“双语宣讲队”,深入基层开展党的民族政策宣讲活动,累计举办宣讲超20场,有效提升民族政策知晓率。团队还组织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如举办“民族团结文艺汇”,以文艺表演促进各民族文化交融;推行“结对帮扶”学业辅导项目,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一对一学习帮助,搭建起民族文化交融与情感联结的桥梁,有力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与交融。
面对宁津县乡村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团队结合交通学院专业特长,提出一系列系统性解决方案。团队运用专业知识,综合考量当地自然景观、人文资源与交通条件,精心设计旅游路线,并积极对接文旅企业,成功推动研学经济发展,为乡村旅游产业注入新活力。团队开展短视频运营培训,帮助村民掌握新媒体营销技能,显著提升当地特产线上销售额。此外,团队深入调研乡村物流现状,提交乡村物流优化建议,致力于打通乡村产业发展的物流“最后一公里”,为乡村产业腾飞提供有力支撑。
团队入选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内蒙古“亮丽北疆,一城一榜”专项活动。在参与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牧区实践活动时,团队创新打造“靶心・双轮・三链・四维”实践模型。该模型以提升牧户生活品质为核心,细化为“物质增收+精神富足
+生态可持续”的立体目标,精准聚焦牧区发展需求。借助“文化赋能”与“青春聚力”双轮驱动,团队设计出“一日牧民体验”“星空草原露营”等差异化旅游打卡路线,既避免旅游产品同质化竞争,又能让游客深度感受牧区独特文化魅力。通过构建“全程扎根”调研链、“立体发声”传播链、“精准落地”服务链,团队综合运用短视频传播非遗文化、设计旅游打卡路线、开展技能培训等多种举措,为牧区发展提供全面智力支撑与切实可行的实操方案,让“亮丽北疆”的画卷在文化传承与青春活力的交织中更加绚丽多彩。
鲁东大学“石榴花开・智绘青年”团队通过创新实践模式,精准对接基层诉求,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践成果,在促进民族团结、推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积极且重要的作用,为广大青年学子投身社会实践树立了优秀榜样,生动诠释了新时代大学生在服务国家战略大局中的价值与担当。(供稿人:鲁东大学 时晓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