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相约稻渔田,实践绘就新乡村:人文学院调研团队赴陕西省城固县开展土地国情考察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青春相约稻渔田,实践绘就新乡村:人文学院调研团队赴陕西省城固县开展土地国情考察

2025-08-19 16:25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盛夏七月,汉中城固的稻田里,稻浪翻滚、鱼儿跳跃。田埂间,一支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资环学院、经管学院的青年学子正在走访农户、发放问卷、记录影像,用脚步丈量土地,用行动感知国情。此次调研以“数智物联网技术赋能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组织路径与农户响应机制”为主题,由我校人文学院胡卫卫老师带队,研究生与本科生共同参与。团队深入龙头镇六一村、新华村、新光村等地开展实地访谈与调查,共回收378份有效问卷,获取了大量一手数据。

图1 团队成员在城固县龙头镇数字控制终端考察

一、用研究关照田野:发现乡村的“数字脉动”

调研团队在田间地头与农户的交流中发现,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等数字化手段的引入,当地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正经历“萌芽—扩张—优化”的演化。当前,城固县的数字稻渔模式处于快速扩张期,政策扶持、企业运作与村委组织共同推动了土地流转与产业升级。研究同时发现,农户土地流转意愿不仅取决于经济收益,还深受风险认知、村委和企业的公信力以及同村同辈的示范效应影响。正是在这些社会信任与规范信念的作用下,农户逐渐形成了稳定的参与机制。

图2 城固县智慧农业数字化综合管理平台

二、在田野中学习:青年眼里的责任与担当

“调研不是简单的数据收集,而是一次与农民心贴心的交流。”一位团队成员在访谈笔记中写道。通过访谈,队员们不仅理解了农户在数字农业转型中的顾虑与期望,也体会到科技赋能乡村的紧迫性和广阔前景。对青年学子而言,这既是一场科研实践,也是一次价值教育。面对真实的农村问题,他们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方法应用到田野现场,在实践中检验学术思考,在交流中增强社会责任感。

图3 团队成员开展入户与访谈调查

图4 团队成员在企业负责人陪同讲解下参观稻田

三、以学术服务发展:贡献学院智慧与力量

此次调研结合了质性与实证研究方法,团队运用行动者网络理论分析多元主体的利益结构与互动机制,构建了稻渔模式的组织演化框架;同时借助结构方程模型和Bootstrap方法,对农户土地转出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成果不仅将为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高质量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也展示了西农学子投身乡村振兴的责任与担当。研究成果不仅将为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高质量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也展示了西农学子投身乡村振兴的责任与担当。(供稿人:蔡天悦、吴官政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图5 团队成员在新华村展开调访

图6 团队成员在农地考察

【编辑:赵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