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山海的“大思政课”:师大学子以数智与美育赋能乡村教育
从万壑千峰的贵州紫云苗岭,到海拔4700米的青海玉树雪域高原,一群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青年学子,正以一场跨越千里的“大思政课”,生动践行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青春誓言。
2025年暑期,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数智教育中心”实践队,奔赴贵州紫云县与青海治多县,开展“数智赋能·美育未来”主题支教行动,将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探索出了一条“数字技术赋能+长效多维帮扶+精准服务需求”的乡村教育振兴新路,在祖国大地上书写了“强师报国”的新时代篇章。
黔贵篇:以美为媒,为红色热土铸魂育人
在贵州紫云,这片曾留下红军长征足迹的红色土地上,实践队将美育作为思政教育的桥梁,描绘出一幅“以美铸魂、以美育人”的壮丽画卷。
这是一堂浸润红色基因的“信仰课”。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途经紫云。为使这段光辉历史在新时代青少年心中扎根,实践队深挖红色资源,用艺术创新传承革命记忆。美术组创作《红军长征过紫云》绘本,舞蹈组编排红色主题情景剧,影视组则用经典红色影视带领学生重温峥嵘岁月。课堂之外,师生共赴烈士纪念碑敬献花篮,在“红飘带”展览馆感悟长征精神,让信仰的火种在青少年心中熊熊燃烧。
这是一堂彰显文化自信的“寻根课”。紫云是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拥有丰富的非遗文化。实践队将课堂搬进田野村寨,带领孩子们学习布依族铜鼓舞、排演苗族史诗《亚鲁王》片段、描绘民族特色建筑、操练民族传统体育。让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于无形中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这是一堂拥抱时代科技的“创新课”。实践队将AI、VR、3D打印等前沿科技引入美育课堂。在3D打印课上,学生们化身“小小设计师”;AI音乐编曲工具为校歌注入了现代气息;VR体验与数字影像资源,让美育成果覆盖校园的每个角落。科技不再是冰冷的代码,而是孩子们表达情感、勇于创新的生动载体,在润物无声中,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成长全过程。
治多站:以行为炬,为高原教师智育赋能
7月,转战平均海拔4700米的青海玉树治多县,实践队的“大思政课”更添了一份行胜于言的坚毅与担当。他们联合青海师范大学、联想集团共建“数智教育中心·治多站”,致力于探索数字化条件下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路。
聆听“使命之问”,筑牢思想底线,汲取信仰力量。实践伊始,队员们走进青海原子城纪念馆,追寻“两弹一星”精神血脉,被老一辈科学家“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家国情怀深深震撼。这份为国担当、无私奉献的精神,化作队员们克服高原反应、用心服务高原教育的强大动力。
上好“求是之课”,让技术回归育人本真。治多县是国家智慧教育的数字化试点县,硬件设备已初步配齐,但“如何用好”成为新挑战。实践队深入一线,与当地教师并肩教研,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基础的教师,量身定制“AI备课”“平台资源整合”等实用方案。他们坚持“技术培训的核心不是‘教会工具’,而是‘解决问题’”,通过一遍遍耐心演示与陪伴,让冰冷的数字屏幕变成了点亮高原课堂的“温热之光”。
践行“润心之道”,让教育五育并举有情有义。队员们将太极拳、八段锦、书法、音乐等课程带入高原课堂。体育课上,孩子们在舒展的动作中强身健体、静心养性;美术与音乐课上,高原生活与汉藏和声交织,提升了审美与文化认同;书法课上,藏汉文字并行,传递着民族共融的自信。德育、劳动教育贯穿始终,这堂五育并举的“大思政课”真正实现了高原学子身心并健、知行合一的全面成长。
结语:在祖国大地上淬炼时代新人
从云贵山川到青藏高原,北师大学子用脚步丈量大地,用行动回应时代召唤,在服务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深刻体悟了“大思政课”的真谛。
这场跨越山海的实践,不仅为两地教育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更淬炼出一批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他们用自己的所学所长,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也为新时代如何善用社会“大课堂”、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生动的实践范本。(供稿人:徐泽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