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文化薪火,点亮乡村未来——安徽师大学子三下乡
安徽师范大学筑梦未来实践团队赴阜阳临泉支教,通过特色课程传承中华文化,助力乡村教育振兴,践行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
团队全员在阜阳火车站外拍摄(安徽师范大学 严文佳 提供)
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红色精神血脉,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全心全益赴阜阳临泉“筑梦未来”本科生社会实践团队于2025年7月1日赴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徐郢小学,开展为期两周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聚焦“文化赋能乡村教育”主题,精心设计书法、国学经典、红色宣讲三大特色课程,以多元教学形式为乡村儿童播撒文化种子,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徐郢小学教室外报名活动(安徽师范大学 严文佳 提供)
翰墨飘香:书法课书写文化自信
“大家知道哪些著名的书法家呢?”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课堂上,团队成员汤蓉蓉向同学们介绍了书法的发展历史和不同书体的特点,从古朴典雅的篆书到奔放不羁的草书,每一种书体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眼中闪烁着对书法文化的浓厚兴趣。
书法课上成员讲解写字姿势(安徽师范大学 金蕊蕊 提供)
“一横一竖立风骨,一撇一捺传精神。”从最基本的握笔姿势到运笔技巧,汤蓉蓉亲自示范,一笔一划地教同学们练习书法。结课时,孩子们将“风花雪月”“高山仰止”等书法作品一一展示。这些稚嫩却认真的笔迹,不仅承载着翰墨的芬芳,更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文化传承的种子。纸张上的墨痕渐渐干透,教室里的墨香却愈发清远——那是文明的脉络在新时代少年指间生根的声音。
学生创作创意书法作品(安徽师范大学 金蕊蕊 提供)
经典润心:国学课滋养精神沃土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琅琅诵读声回荡在安静的校园里。国学课上,团队成员贾庆庆以《论语》选段为载体,结合短视频,向同学们展示了关于“仁爱”“诚信”等传统美德的生活故事。
课程最后,贾庆庆以“通过这节课,你对孔子有了哪些新的认识?”为题,了解同学们的学习收获。话音刚落,同学们纷纷举手分享——“我知道了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提倡‘有教无类’,让更多的人能读书”“《论语》里的话,今天也还有用。”……稚嫩的声音里,悄然流淌着先贤的智慧,跨越两千年的思想在这一刻焕发出新的生机。
国学经典课成员授课图(安徽师范大学 汤蓉蓉 提供)
薪火相传:红色宣讲课筑牢信仰根基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在红色宣讲课上,团队成员陆冰以毛泽东诗词《七律·长征》引入,通过生动的故事讲述、历史影像展示和互动问答,带领同学们重温长征这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诗。课堂上,同学们跟随老师的讲述,“重走”长征路——从湘江战役的悲壮到遵义会议的转折,从飞夺泸定桥的英勇到胜利会师的喜悦,深刻感悟红军战士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不畏艰险的革命精神。
红色宣讲课上成员为学生讲课(安徽师范大学 汤蓉蓉 提供)
队员陆冰通过“绕学校跑31250圈”“每走1公里牺牲3名战士” 等具象化数据,结合“半截皮带”“金色的鱼钩”等感人的故事,引导同学们思考革命先辈的艰苦卓绝和无私奉献。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同学们不仅了解了长征的历史,更在心灵深处种下了信仰的种子,激发了他们爱国爱党的热情。
红色宣讲课上学生专注听课(安徽师范大学 张玥谊 提供)
结语:文化之光点亮希望田野
团队队长刘雨欢在总结会上表示:“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在未来的日子里,团队成员将再接再厉,继续深入乡村的每一个角落,开展更多创意和实效相统一的文化课程。期望通过这些课程,激发乡村孩子们对文化的热爱和追求,让文化的光芒照耀到每一片充满希望和梦想的田野上,为乡村的文化振兴贡献青春力量。(供稿人:张玥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