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电力大学“三下乡”:以“党建+”模式打造“三色榫卯”高校助残志愿服务新板块
为引领大学生群体对特殊困难群体格外关心、格外关注,着力推动高校助残志愿服务工作精细化与高质量发展,2025年7月,华北电力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组建“情暖童心”志愿服务暑期社会实践团赴河北省保定市顺平县特教中心开展关爱行动“七彩假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活动设计以“党心育童心,橘灯暖稚梦”为纽带,以传统木作“榫卯”为灵感,将“赤-精神铸魂、橙-康复赋能、青-非遗润心”三大课程模块与党建引领精准嵌合、有机融合,首创“三色榫卯”高校助残志愿服务新板块,实现“育人-助残-传承”三者咬合发力、可持续生长。
“党建+赤色榫卯”:红色故事“榫”入童心,精神血脉“卯”定根基
实践团把爱国主义教育削成“榫头”,与动画放映、剧情提炼、红歌合唱三步“卯眼”精准对接。“嘎子潜水时,你们看到了什么?”实践队员亲切地问。坐在第一排的孩子举手:“他憋气,不害怕。”随后,实践队员把关键词“勇敢”写在白板上——在《小兵张嘎》动画放映后,实践队员用三句对白式还原“静-准-勇”剧情,帮助特殊儿童提炼“机智、勇敢、团结”关键词。此后,实践队员们将孩子们分成6个小组,以4/4击掌节奏分句教唱歌曲《少年有志》。多轮练习后,在实践队员的鼓励下,两名儿童上台领唱,其余儿童由轻声附和到放声合唱,红色旋律在童声中“凹凸相扣”,完成价值传递的榫卯锁定。
图为在实践队员鼓励下领唱歌曲《少年有志》的特殊儿童
“党建+橙色榫卯”:康复工坊“榫”接巧思,精细动作“卯”固成长
针对特殊儿童康复需求,实践团将康复训练切成“火炬-星星”木质拼搭与风筝彩绘两个“卯槽”。实践队员将所需材料用具在长桌上分类摊开,打造一间小小的“康复工坊”,“榫”接“火炬-星星”木质拼搭和风筝彩绘活动环节——拼搭环节咔哒作响,空间概念与精细动作同步校准;彩绘环节冷暖颜料交汇,康复刻度从指尖延伸到视觉记忆。活动过程中,木与布、形与色互为榫卯,让孩子们每一次拼接、握笔都成为身心疗愈的“橙色支点”。
图为“折翼天使”在实践队员帮助下完成的木质火炬拼搭
“党建+青色榫卯”:非遗漆扇“榫”载文化,匠心纹脉“卯”通未来
实践团把非遗漆扇技艺拆解为“滴—搅—浸—提”四步标准化“榫头”,对应设置“颜料调配—水纹观察—扇面浸染—细笔补绘”四道“卯眼”:先滴颜料,水波瞬间晕染成纹;再轻搅水面,云纹随心翻涌;继而垂直浸扇,一秒锁定底色;最后细笔补绘,纹样点睛。孩子们轮番上手,一把把素白纸扇在清水与漆彩间完成榫卯对接,纹理清晰、色泽温润。传统技艺由此在童心里完成榫卯咬合,化作党建引领下可感、可学、可传的文化自信“青色锁扣”。
图为实践队员指导特殊儿童进行非遗漆扇制作。
活动尾声,实践团向顺平县特教中心捐赠60套爱心物资,并与其达成长期帮扶意向,确立“校地合作、党团共建、共谋发展”机制。下一步,实践团将持续以“三色榫卯”结构模型为蓝本,将红色故事、橙色康复、青色非遗嵌入特殊儿童教育的常态化课堂,让党的温暖像榫卯般严丝合缝地留在校园、留在童心,为中国式现代化河北场景雕刻高校助残志愿服务的青春纹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