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花开颂恩情 菱塘桥畔筑同心
七月中旬,暑气渐浓,运河畔的江苏高邮菱塘回族乡却因一群青年的到来更添几分活力。作为江苏省内唯一的少数民族乡,菱塘回族乡连续四次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为响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号召,常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语渡星河”实践团走进这片热土,通过“走访调研-文化交流-外语传播”三位一体模式,以青年视角挖掘民族团结典型,助力民族团结工作绽放绚丽之花。
从文化宫到院士馆:在历史与精神里寻根
菱塘民族文化宫的展厅里,一件回族刺绣与汉族苏绣拼接的挂饰,成了实践团成员驻足最久的展品。"从早期聚居时的习俗互鉴,到如今乡村振兴里的携手攻坚,实物比文字更能说清'一家亲'的分量。"团队成员李同学指着展板上"回族群众帮汉族农户抢收水稻"的老照片感慨。这里用实物、互动影像串联起的民族共生史,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了可触可感的模样。
在乔登江院士事迹展览馆,团队成员循着“两弹功臣”的足迹,重温了他赤诚报国的一生。展柜里,一份泛黄的核试验手稿格外醒目,纸页边缘因反复翻阅微微卷曲,上面密密麻麻的计算公式旁,还留着院士重病时颤抖写下的修改批注。“他说‘国家需要,就一辈子干下去’,这句话现在听来还是让人热血沸腾。”团队成员盯着手稿,眼眶渐渐泛红,“这让我突然懂了,个人的理想只有融入国家大局,才是最扎实、最有意义的担当。就像菱塘的各民族群众,只有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才能在发展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体验与调研:在烟火气里读透"交融"
在清真村,师生们跟着非遗传承人学做馓子,面团在手中搓成细条,传承人笑着说:"这手艺传了三代,现在汉族邻居也常来学,我们教他们做馓子,他们教我们做包子。“手作+围炉对话”的形式,让大家既领略了回族饮食文化的魅力,也体会到“一粥一饭”里的民族情感与人文温度。
为了让这份交融被更多人看见,实践团还带着中英双语问卷走进扬州瘦西湖、东关街。"您觉得哪些场景最能体现民族文化互鉴?"面对中外游客的回答,团队将数据梳理成调研报告——有人说"清真寺旁的茶馆里,各族老人一起下棋",有人建议"多做些双语文化解说牌",这些反馈都成了后续工作的重要参考。
对话统战委员:大学生如何助力民族交融?
实践中期,团队专访了菱塘回族乡党委统战委员、政协工委副主任吴庆才。他介绍,当地依托“民族一家亲”艺术节、美食节等特色活动,搭建起民族交往的连心桥,并建议大学生以“实践促三交(交往、交流、交融)”的方式走进民族地区,鲜活传播发展故事。
统战委员的分享让团队成员找到了民族团结的青春注脚:习俗差异从不是隔阂的壁垒,而是等待用心破译的文化密码。大学生当以尊重为前提,了解习俗背后的深意,用青春视角讲好民族地区的发展故事,让‘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暖意在交往中自然流淌。
青年说:我们的石榴籽感悟
“菱塘回族乡建设经验表明,只有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才能实现共同繁荣发展。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应带着尊重与热爱,讲好民族团结故事,让‘石榴籽’般的民族团结情谊在实践中愈发紧密。”语渡星河实践团成员说道,“后期我们会撰写《扬州大运河文化带民族团结实践报告》,同时制作“运河扬韵·团结同心”系列多语种短视频并进行投稿,让更多人了解"石榴籽"般紧密团结的民族情谊,为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从展览馆的老照片到清真村的新故事,实践团在菱塘读懂:民族团结从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藏在共做一顿饭、共解一个难题的日常里。而这群青年正带着这份感悟,让运河边的"石榴籽情谊",借多语种的翅膀飞得更远。(供稿人:汪露瑶 李宇涵 高梦洁 胡元莹 黄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