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土青年走进喻家堡:在记忆与传承中寻找土司文化的根
近日,湘土青年文化振兴团队走进永顺县司城村喻家堡村民小组,开展以“探寻土司文化记忆,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为主题的田野调研。团队成员通过与船工喻安禄、村民向金菊、李桂花,以及热情接待大家的“奶奶”等多位村民深入交流,进一步了解了喻家堡在土司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中的现实状况与诉求。
忆往事:庙宇声声,婚俗热闹
喻家堡是永顺县司城村的一个村民小组,位于老司城遗址核心区域。这里曾庙宇林立,文昌阁、观音阁、祖师庙等遗迹依稀可寻。可在村民的记忆里,那些宏伟的建筑与热闹的习俗,早已化作片段。
59岁的喻安禄是村里的老船工,他对往事记忆犹新。“以前婚礼要抬轿子,前头有人唱山歌,还有锣鼓,热闹得很。”他说。年轻时,节日里村里会跳摆手舞、演茅古斯舞,可如今表演渐渐消失,只剩下偶尔的回忆。“文化是有的,就是没人组织。旅游公司一停,演出就没了。”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喻安禄 代玉洁摄
72岁的李桂花老人,讲述则更温柔。她记得当年申遗成功时,司城村格外热闹,外地游客接踵而至。那时候,每到节庆,大家都会聚在一起唱歌跳舞。如今,除了春节,喻家堡小组已经很少能看到那样的场景。“有人问起,我就愿意讲。我们老一辈讲了,年轻人才会记住。”她说。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李桂花 王博摄
看当下:场域缺席,传承乏力
40岁的向金菊直言:“大家其实都愿意参加,可是没什么机会。要是能像泼水节那样,办成一年一度的大活动,就不会这么冷清了。”她的担忧,也是很多小组村民的心声。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向金菊 王博摄
文化传承,并不是大家不想要,而是缺乏“持续的场域”。喻安禄提到,以前有公司组织演出,大家都愿意上台;但如今没有经费,表演也停滞。“我们这些老的会唱、会跳,但年轻人更忙,出去打工,留在村里的越来越少。”
这让湘土青年团队的同学们感受到一种矛盾:一方面,小组村民对文化抱有深厚的感情;另一方面,现实生活却让这种文化逐渐缺席。
话青年:倾听记录,思路更新
在走访中,村民们对青年的到来表现出热情与期待。“你们要把我们的故事写下去,让更多人知道。”喻安禄说。他相信,外面的人要了解喻家堡,需要有人讲、有人记录。
团队成员则敏锐地注意到,传承的关键不仅在村民是否愿意,更在于有没有合适的形式。短视频、文创产品、节庆活动……这些新的手段,或许能成为文化焕新的突破口。
“我们不能只是来听一听就走,而要把这些声音带出去。”团队负责人表示,他们计划将调研成果整理成报告,并尝试通过影像和新媒体传播,让更多人看到司城村的喻家堡小组,让土司文化不只停留在纸面。
盼未来:文化生根,振兴可期
在村民的叙述中,喻家堡小组的现实困境也显而易见。旅游开发不足、缺乏持续投入、年轻人流失,这些都让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陷入“两难”。“宝贵是宝贵,但要有人宣传,也要有人支持。”喻安禄的话,点出了症结。
事实上,土司文化并非高高在上的遗产,而是村民生活的组成部分。它需要舞台,需要观众,也需要年轻人重新介入。对于司城村的喻家堡小组而言,文化传承和乡村振兴并不是两条平行线,而是同一条路上的双重课题。
调研结束时,青年们走出小组,望着河岸边安静的村落,心中仍久久不能平静。这里没有了往日的锣鼓喧天,却依旧留存着文化的余温。
“我们听到的不只是故事,还有一个村庄想要被记住的心声。”一位队员写道。
湘土青年走进喻家堡,带走的是资料与笔记,但留下的,是与村民之间的一次真诚对话。未来,这些声音会不会被更多人听见?答案还未可知。但至少,在那一刻,记忆已被唤起,文化的火种重新燃起。(供稿人:姚南平 王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