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土青年走进博射坪:土司记忆在口述与青年视角中延续
盛夏时节,吉首大学“湘土青年·文化振兴”团队来到永顺县司城村博射坪村民小组,围绕土司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开展实地调研。队员们与当地村民面对面交流,聆听老人讲述古老传说,倾听青年一代对非遗保护的思考,试图在口述记忆与现实困境之间,寻找文化焕新的路径。
口述中的“土司故事”:历史与传说交织
72岁的彭国莲老人,是土生土长的土家族人。她回忆,小时候便常听八十多岁的老人讲起“土司王”和“吴王”的传说——“吴王吃小孩,彭士愁受天命来灭吴王”。这些故事夹杂着神话色彩,至今仍在村子里口口相传。虽然年岁已高,彭国莲仍记得刺绣鞋子、补衣的手艺,但对于摆手舞和土家语,已逐渐模糊,“小时候爸爸教过一年,现在年纪大了就记不住了。”
另一位60岁的秦英则更多关注土司遗址的“物”。她感叹:“以前的石头、鹅卵石路,全是人工修的,很了不起。现在很多好看的风景都毁掉了。”她还提到,每年村里仍保留“四月八”“十八节”等节日,但游客越来越少,“刚开始人多,现在好像没那么多了。”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村民秦英 杨惠淳摄
黄冬香则坦言:“来老司城玩过一次就不想来第二次,没有特色。”在她看来,旅游项目单一、设计欠缺,是游客流失的重要原因,“船票一个人40元,坐过一次就不想再去了。”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村民黄东香 杨惠淳摄
青年的传承与表达:从课堂到新媒体
与年长一辈相比,青年群体展现出更多的传承愿望与创新思维。
19岁的严贝淳从小学便开始学习摆手舞,她说:“我们都会跳,还会织锦、毛古斯舞。传承土司文化特别重要。”在她看来,文创是吸引年轻游客的好方式,“可以做一些小的老司城挂件,带有遗址图腾。”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严贝淳 杨惠淳摄
同龄的李金骏则更注重数字传播。他认为,当下最大的问题是“不敢创新,思想保守”,而解决之道是善用自媒体,“可以通过抖音、视频,把土司文化讲出去。我愿意贡献自己的专业能力。”
来自周家湾的彭河坪也有类似想法。他在学校和节庆中参与过摆手舞、毛古斯舞表演,直言:“传承很重要,再不传承就要消失了。我们个体力量小,但可以在大学参加社团,去宣传土司文化。”
村民心声:文化传承需要创新与关怀
村民张哥直言,申遗后老司城游客反而减少,“门票太贵,不懂文化的人觉得没什么看头。”在他看来,青年大学生的作用在于“宣传和解读历史,把土司的贡献讲出来。”他也建议,政府和社会在开发的同时要“多给百姓人文关怀,逢年过节送点礼,多点鼓励”。
在村民的叙述中,土司文化既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也面临着传承断层与旅游吸引力不足的现实困境。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村民张哥 杨惠淳摄
青年调研的意义:在传承与创新中寻找路径
通过本次调研,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口述史是土司文化活态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青年群体则是传承与传播的关键力量。如何在保护遗址真实性的前提下,丰富文化体验、创新传播方式,是博射坪乃至整个老司城文化振兴的核心课题。
“湘土青年·文化振兴”团队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把调研成果整理为研究报告,并通过短视频、图文传播等形式,将村民的声音和故事带出大山,让更多人了解土司文化的独特价值。(供稿人:姚南平 杨惠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