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科技大学听木·遗冀团队探寻石家庄杨氏家具非遗工坊
2025年7月9日,河北科技大学澳联大信息工程学院“听木·遗冀”实践小队奔赴石家庄栾城区杨氏家具非遗工坊,开展了为期两天的“青春守艺”实践活动。队员们以榫卯为媒、匠心为尺,通过深度访谈、沉浸式技艺体验和新媒体创作,探寻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杨氏家具制作技艺的活态传承之路。
图 1非遗传承人杨生辰的家
图 2杨生辰老师的获奖证书
图 3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证
沉浸匠心场域,触摸传承温度
走进杨生辰老师的传统工坊,红灯笼映照下的中式院落古韵悠然,浸润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室内陈设着字画古器,百年木作静静诉说着历史;工坊内锛凿斧锯陈列有序,淡淡的木香萦绕于半成品之间。从精选木料到精雕细琢,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传统家具制作的生命力,让队员们直观感受到非遗技艺承载的独特生活美学与厚重人文积淀。
图 4杨生辰老师向实践小队展示木制展品
图 5、6杨生辰老师带实践小队参观杨氏木制家具工坊
亲历匠作淬炼,体悟严谨匠心
在杨老师指导下,队员们躬身实践木艺精髓:
刨木见真章:沉甸甸的刨子需“稳准快”发力——双脚扎稳、力道均匀,方削出平整木面与金卷刨花。分毫偏差即致断裂,方知“稳”是根基。
锯木显精神:墨线为引,“心静眼盯手稳”为诀。全神贯注下锯条与木纤维共振,稍懈则偏斜,终得断面齐整。毫厘之间,皆是专注之力。
图7、8、9、10杨生辰老师带领实践小队体验木制家具制作流程
对话传承之思,激活创新脉搏
午后刨花如雪中,杨师傅坦言传承之变:父传子、师带徒的口授心传,如今正融入政府扶持、研学体验与青年热情。他向实践小队展示榫卯短视频——燕尾咬合、走马销锁,一分半诠释木作“骨骼”。“老手艺不怕慢,怕断线。”工坊里尺凿相传的慢工细作,与屏幕间的高效传播,共同织就非遗存续的经纬。
图 11实践小队对杨生辰老师进行采访
青年担当:以匠心叩响时代
此次沉浸式实践让队员们深刻体悟到传统工艺的灵魂——严谨匠心。榫卯结构毫厘不差的精密计算,木材历经万次打磨的极致坚守,无不凝聚着机器无法替代的人文温度——那是匠人对自然的敬畏、对品质永恒的执着。作为新时代青年,“听木·遗冀”实践小队的成员们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传承这份“静心守艺”的精神内核。他们决心用青年的视角创新表达非遗价值,以务实求真的行动践行文化传承使命,让千年匠心在新时代的脉搏中生生不息,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的智慧与担当!(供稿人:河北科技大学 听木·遗冀 赵楚玥 郭晨萱 于鸣扬)
图 12实践小队与杨生辰老师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