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林业大学实践队赴川宣讲 红松故事播撒少年心中三颗种子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东北林业大学实践队赴川宣讲 红松故事播撒少年心中三颗种子

2025-08-27 15:33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2025 年暑期,东北林业大学电气类专业 “计焕红松,数耕黑土” 三下乡实践队先后前往长白山红松林林场与四川乐至中学,开展以 “编程助力红松采摘” 为核心的实践与宣讲活动。实践队由该校电气类专业大一共青团员组成,队员们将在林场获取的红松采摘技术实践经验、生态保护认知转化为生动的宣讲内容,向乐至中学学生传递科技向善、生态责任及本土智慧与全球视野理念,旨在通过真实案例与互动体验,在青少年心中播下助力成长的种子。

实践队的宣讲内容,始于长白山红松林里的实地探索。在林场期间,队员们与宏泰公司老技术员王师傅深入交流,还现场演示了自主设计的简易红松采摘装置。金属材质的机械臂在模拟树干上移动时,王师傅伸手触摸着机械臂,说出了让队员们印象深刻的话:“好技术得像红松的根,扎在土里才有用。” 这句话后来成为队员们宣讲时的核心观点之一。除了采摘装置,队员们还在林场调试土壤湿度传感器,清晨的露水频繁打湿电路板,却让 “每棵树都值得被珍视” 的认知在队员心中愈发清晰,这些实践经历都被队员们记录下来,成为后续宣讲的鲜活素材。

图为东北林业大学 “林海筑梦” 实践队成员在长白山红松林林场。

抵达四川乐至中学后,实践队的宣讲从 “机器会抢走工人饭碗吗” 这个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为解答疑问,队员们在讲台上播放了两段对比视频:左侧屏幕里,工人攀爬二十米高松树时,安全绳随着身体晃动不停,画面让台下学生纷纷屏住呼吸;右侧屏幕中,实践队设计的采摘装置在模拟树干上平稳移动,精准完成采摘动作。播放结束后,队员举起一根从林场带来的老松针介绍:“这根松针已有三十年树龄,它见证过人工采摘的危险,未来也会见证机器如何让采摘变得安全。” 听到这里,台下一名男生小声说道:“那爷爷就不用爬树了。” 队员们知道,科技向善的种子已悄悄落在这名学生心中 —— 技术从来不是冰冷的参数,而是能接住每一份辛劳的温暖手掌。

图为东北林业大学 “计焕红松,数耕黑土” 实践队成员在乐至中学讲台展示红松采摘对比视频,台下学生认真观看。

生态责任的种子,则在红松年轮标本的展示中逐渐扎根。宣讲现场,队员们拿出准备好的红松年轮标本,指着最外层浅色纹路提问:“大家知道这圈年轮为什么这么窄吗?” 四十多双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学生们纷纷举手猜测答案。随后,队员们展示了林区无人机拍摄的生态监测图,结合图中数据讲解如何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湿度、空气质量,为红松生长提供适宜环境。讲解刚结束,后排一名女生立即举手:“我们学校的樟树也能装这个传感器吗?” 这个问题让队员们想起在林场调试传感器的清晨,也让在场学生意识到,生态保护并非遥远的话题,而是与身边草木息息相关的责任。宣讲结束后,队员们收到了学生的绘画作品,其中一幅画里,红松与樟树生长在同一片蓝天下,树根处连着手拉手的小人,生动诠释了生态责任不分地域的理念。

本土智慧与全球视野的种子,被队员们用红松故事与世界地图共同包裹。宣讲中,队员们先讲述东北林业人 “一棵松苗守三代” 的坚守故事,让学生了解本土林业发展中沉淀的智慧;随后播放芬兰林业科技园的智能管理视频,展示全球林业科技的前沿动态。同时,队员们还带来红松籽深加工产业链图谱,从松籽采摘到制成坚果零食、保健品的全流程一目了然,旁边的屏幕上则同步展示巴西坚果的国际贸易路线图。“大家看这个模型,” 队员举起一台国产松果剥壳机模型,“这台机器里,既有咱东北老林工的实践经验,也融入了德国工程师的设计理念。” 这番话让学生们明白,本土智慧不是封闭的围墙,全球视野也不是无根的浮萍。在后续讨论环节,学生们围绕 “如何让乐至的柠檬像红松一样走向世界” 展开热烈交流,不少学生提出要结合乐至本地柠檬种植特点,学习红松产业链发展经验,打造具有特色的农产品品牌。

图为东北林业大学 “计焕红松,数耕黑土” 实践队成员展示国产松果剥壳机模型,向学生讲解机器设计理念。

图为乐至中学学生围绕 “如何让乐至柠檬走向世界” 话题展开讨论,积极表达想法。

离开乐至中学当天,一名女生将一本笔记本塞到实践队成员手中。笔记本最后一页画着三个叠在一起的圆圈:最里圈是红松林,中间圈写着 “我们的家乡”,最外圈画着地球。这个设计恰好与实践队实践手册中的理念不谋而合。队员们表示,此次三下乡的意义早已超越技能实践范畴 —— 在红松林调试电路时,学到的不只是参数设置,更是 “技术要为生命负责” 的伦理;在讲台上解答问题时,传递的不只是知识,更是 “每个地方的草木都值得被善待” 的责任。

实践队成员认为,三下乡的真正价值,不在于教会学生多少技术,而在于让他们相信:每个平凡的地方都藏着了不起的智慧,每个年轻的心里都能种下改变世界的种子。而他们这些大学生,不过是带着阳光和雨露,帮助这些种子早点见到春天的人。供稿人: 东北林业大学电气类专业 2024 级 罗添航)


【编辑:赵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