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乡村振兴,见证乡村蝶变”——大学生社会实践实录
近日,来自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三位大一学生结束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以“赋能乡村振兴”为主题的为期六日的社会调研性社会实践中,三位大一新生通过奔赴家乡农村进行实地调研,见证了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以来家乡发生的深刻变化,向我们分享了这段令人印象深刻的经历。
初次进行社会实践,三位大一新生不免带着一丝迷茫和激动,在学校提供的社会实践众多选题中,三位学生在共同商议后选择了“赋能乡村振兴”这一主题。“我们仨都是中国石油大学的能动学子,刚刚结束了认知实习,对我们专业未来的工作图景有了大致的了解,这个选题正好与我们专业息息相关,而且还能认识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对于国家战略的助力。”徐金海略带一丝腼腆的说。
实践初期,社会实践活动负责人曹翰林编写了一份有关“乡村振兴”的调查问卷进行线上投放,问卷采用匿名形式,通过线上社群与社交平台进行了首轮发放,在导语中着重强调了保密性与真实性,以期获得受访者最坦诚的反馈。在共同整理初期回收数据时,学生们已能隐约感知到一些初步倾向:部分区域基础设施(如物流、排水)落后问题被多次提及;青年返乡创业的意愿呈现颓势,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观点占主流;村民对生态宜居、产业兴旺,能源供应的期待尤为突出等。
这第一步虽微小,却为后续的“赋能”探索奠定了基石。
在接下来的几日内,三位学子分别在各自的家乡围绕先前问卷调查中重点提及的“能源,产业,生态”三个主体开展实地调查。
曹翰林前往河南省固始县祖师庙镇供电所进行实地调研,重点考察了其核心枢纽——35KV变电站的结构与日常运维流程,并收集了近年电力消耗数据。
图一 河南省固始县祖师庙镇35KV变电站实拍
变电站作为区域电网的基石,其功能布局明确:主变压器负责电压等级转换,高压开关设备(断路器、隔离开关等)构成电能分配与安全隔离的核心网络,继电保护装置实时监控并确保故障时快速、精准切除。控制室内,运行人员依托SCADA系统进行远程监控与调度,配合定期巡检记录设备运行参数。运维工作强调规程化与预防性,涵盖设备周期性检查、红外测温以发现潜在过热点、设备清扫维护及严格执行的倒闸操作(设备启停和切换)流程,是电网可靠运行的根本保障。
关于近年电量消耗趋势,据站内工作人员介绍与分析:总体用电负荷呈现稳定增长态势。显著特点是工业及规模化农业生产用电增速相对明显,侧面映射本地特色产业及农业现代化项目的持续发展与产能提升;与此同时,居民生活用电量增长则相对平稳,反映了乡村生活水平提升与家用电器普及的常态轨迹。
张聪睿深入招远市金岭镇双塔食品厂区东南角的沼气工程站,在站内人员的陪同下重点观察以豆渣薯皮等生产废弃物为核心的资源化处理系统。该设施通过厌氧发酵工艺将有机废料转化为清洁能源,其核心流程呈现为:
1.发酵原料经固液分离后,固态物(如豆渣纤维)进入搅拌罐,液态废浆通过调节池控制酸碱度。2.恒温厌氧发酵罐维持38℃中温环境,期间产甲烷菌群将有机物分解为沼气。3.净化后的沼气输送至厂区锅炉房掺烧,日均替代燃煤量相当于厂区蒸汽产能的15%;沼液经无害化处理用于周边农田灌溉,残余沼渣制成有机肥包。
图二 招远市金岭镇双塔食品厂区沼气工程站实拍
该系统处理了大量的食品加工废料,彻底消除金岭镇曾经面临的豆渣露天堆积污染问题。沼气掺烧使锅炉烟气二氧化碳减排量大大提升,以生物质能替代化石能源,呼应乡村振兴对清洁生产的诉求。免费供应的沼液成为金岭镇农田土壤改良剂,周边村民反馈番茄病害率因施用有机肥而降低,印证工业废料在农业端的价值转化。沼气工程展现了一种柔性生态基建模式——通过重构“废料-能源-肥料”的物质流,既降低企业环保成本,又将生态效益扩展至乡村环境治理。这种以技术闭环驱动“工农生态共生”的路径,为“乡村振兴”策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图三 徐进海在实德农业有限公司前实拍
徐金海前往河南省禹州市大涧村实德农业有限公司,围绕“产业兴旺”开展乡村振兴实地调研。该村依托实德农产品公司,在加工端建设红薯“三粉”项目,通过引进设备生产多类产品,使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得租金、基地务工拿薪金、合作社分红获股金;在文旅端推进大涧田园综合体建设,规划多元场景以带动后续消费与村民增收;在农业端凭借山地优势发展特色种植并延伸加工链,辐射周边乡村,企业还通过“绑定农户 + 合作社”的双绑机制,串联全产业链促进村民多元获益,蹚出共富新路。调研带来重要启示:产业联动是核心,应深挖特色串联三产,将“土特产”打造成致富引擎;企业需从资本输入转向生态构建,成为关键利益联结者;资源变现要善于转化劣势为优势,并通过机制创新建立共担共享长效机制,促使村民由务工转向扎根,从而持续推动乡村发展。
三人分别完成了各自的实践调查任务后,在最后聚集讨论总结时不免都感慨万千,张聪睿说:“先前一心埋头苦读,从来没有发现乡村振兴战略开展以来自己家乡的巨大变化,工业与生态的结合不仅推动了家乡的发展,还满足了居民对生态宜居的需求,简直一举两得!”,无独有偶,其他两位同学也表示这次社会实践让他们切身体会到了专业知识如何服务于乡村发展,尽管乡村振兴之路仍任重道远,身为当代青年也绝不会止步。
通过本次实践,团队成员系统梳理了当前乡村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人才吸引等方面存在的机遇与挑战。他们用脚步丈量土地,用专业感知国情,展现了石大学子关心社会、投身实践的良好风貌,用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贡献了青春力量!(供稿人:中国石油大学赴乡调研队 曹翰林 徐金海 张聪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