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勉县武侯墓 探寻三国文化时代密码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学勉县武侯墓 探寻三国文化时代密码

2025-08-28 15:35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近日,西安石油大学“赴勉县革故鼎新三国文化探寻队”11名队员踏上勉县土地,走进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侯墓,开展为期两天的沉浸式研学活动。队员们通过聆听专业讲解、实地考察古迹、开展专题研讨等形式,在这座承载着三国记忆的文化圣地中,解码历史智慧,感悟精神传承。

古柏苍松间,触摸千年历史肌理



清晨的武侯墓景区,古柏葱郁,晨雾轻绕。队员们在景区讲解员的引导下,首先来到墓冢区域。“这座覆斗形封土高约6米,周长60米,正是蜀汉丞相诸葛亮的长眠之地。”讲解员的话语让队员们瞬间沉静下来。墓前“汉丞相诸葛武侯之墓”碑刻历经风雨仍字迹清晰,碑前的石案、石炉留存着岁月摩挲的痕迹,队员们俯身观察,不时用相机记录细节,在笔记本上标注史料记载与实物的对应关系。

“大家看这些古柏,”讲解员指向周边郁郁葱葱的树木,“现存22株千年古柏,相传为蜀汉后主刘禅亲植,距今已有近1800年历史。”队员们围站在需两人合抱的古柏下,轻抚粗糙的树皮,感受着树干中流淌的时光印记。团队中的历史爱好者王同学特意带来《三国志》,现场对照“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的记载,感慨道:“课本上的文字 suddenly 变得鲜活,这就是历史现场的力量。”

殿宇深处,解码忠义精神内核



在武侯祠大殿内,诸葛亮塑像端坐正中,羽扇纶巾,神情肃穆。两侧姜维、杨仪等文臣武将塑像姿态各异,再现了蜀汉政权的核心团队风貌。讲解员细致讲述着“三顾茅庐”“舌战群儒”“六出祁山”等典故,队员们屏息聆听,不时举手提问:“诸葛亮为何选择葬在定军山?”“《出师表》中的情感在当时如何影响将士?”

当目光落在殿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匾额上时,团队开展了一场小型现场讨论。“‘鞠躬尽瘁’不仅是对君主的忠诚,更是对理想信念的坚守。”队长魏同学结合当代青年责任谈到,“这种精神放在今天,就是科研工作者的攻坚克难,是普通人在岗位上的尽职尽责。”队员们纷纷点头,认为这正是“革故鼎新”中“传承”与“创新”的连接点。

偏殿内的三国文化展陈区,陈列着出土的三国时期兵器、陶器等文物。队员们在一组诸葛连弩复原模型前驻足良久,张同学仔细观察其结构,兴奋地说:“古人的机械智慧太令人惊叹了,这对现代工程设计仍有启发。”

研学途中,碰撞古今对话火花

研学途中,队员们随身携带的不仅有笔记本,还有提前准备的《诸葛亮集》《三国演义》精选篇章。在景区休息区,大家围坐在一起,结合实地见闻开展专题研讨。“史料中的诸葛亮与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有何差异?”“三国文化在当代传播中如何避免碎片化?”热烈的讨论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倾听。

“以前读《出师表》只觉文字恳切,今天站在他的墓前,才真正体会到‘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理想重量。”队员刘同学的分享引发共鸣。大家认为,历史人物的魅力不仅在于其功绩,更在于其精神对后世的持续影响。

此次研学还特别安排了与景区文化研究员的座谈。研究员介绍了近年来武侯墓的文物保护成果:“我们采用‘最小干预’原则,对古柏进行病虫害防治,对殿宇结构进行加固,就是为了让这些历史见证者传得更久。”队员们就此提出“如何平衡文物保护与文旅开发”“青年如何参与文化遗产传承”等问题,双方深入交流,碰撞出不少思想火花。

革故鼎新,让历史智慧照进现实


研学活动接近尾声时,队员们在武侯墓前的广场上召开总结会。大家纷纷表示,此次探访不仅厘清了历史细节,更深刻理解了三国文化中“忠义”“智慧”“担当”等精神的当代价值。“‘革故鼎新’不是否定传统,而是要像诸葛亮‘损益连弩’那样,在传承中创新。”队员们计划将此次研学成果转化为系列科普视频、历史故事漫画,用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三国文化。

离开时,夕阳透过古柏枝叶洒下斑驳光影。这支年轻的探寻队带着满满的收获踏上归途,而武侯墓的千年故事,仍在继续向每一个前来的人诉说着历史的智慧与精神的力量。此次研学不仅是一次历史文化之旅,更是一场跨越千年的精神对话,为青年学子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成长养分提供了生动范例。


【编辑:赵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