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大庆油田井下作业分公司修井四大队:率先垂范 勇担重担的铁军战士
“调度室注意,5号车按最优路径执行4号油罐紧急任务,同步标记3号车返程对接6号井保温材料配送!”清晨,修井四大队的调度室里,韩潮对着对讲机发出指令,大屏上的车辆光点随之动态调整。这个场景,是他日常工作的缩影——作为油田公司杰出员工,这位80后青年干部用“精算指挥棒”让车辆效能提升12%,用“阶梯搬运”让吊车空驶率下降33%,用“修旧利废”让安全装备回收率大幅提升。在分公司转型升级的攻坚期,韩潮以“铁军战士”的担当,在提质增效的战场上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
1987年出生的韩潮,是个听着井场故事长大的“作业二代”。父亲在油田一线的坚守,让他从小就明白“作业汉子就得有铮铮铁骨”。2006年参加工作以来,他从基层岗位起步,在井场的风霜雨雪中淬炼成长,先后担任班长、调度员、副队长、队长、党支部书记,直到如今的生产办主任。十九年间,他始终以“严于律己、恪尽职守”为信条,把“脚踏实地、积极进取”刻进工作日常,用实干脚印铺就了一条成长之路。
精算指挥:让每一公里都产生价值
在调度室的动态监控大屏前,韩潮常说:“协同配送要跑在需求前面,这不是零散任务,是动态拼图!”为破解油田车辆调度中“重复空驶”“油料浪费”的难题,他带领团队搭建实时调度平台,将每台车辆的位置、状态、任务进度接入系统,实现“数据说话、智能调度”。
一次紧急任务中,4号油罐需立刻补给,系统迅速筛选出最优方案:引导离目标井最近的5号空载车执行任务,并规划其途经错峰加油点补充油料;同时将返程的3号车与6号井保温材料配送任务精准匹配。这种“一车多能、路径最优”的调度模式,让每升油、每一公里都发挥最大价值。运行数月后,车辆综合效能提升12%,油料消耗同比锐减,曾经的“粗放派车”变成了如今的“精准配送”。
寒冬腊月的井场边,司机老陈曾握着韩潮的手感慨:“以前两队运保温棉各跑一趟,冻得发抖还费油,现在您这‘拼车’法子,一车拉完两家的料!”这源于韩潮推行的“阶梯搬运”机制——打通各作业队信息壁垒,算准运输路线,让吊车、货车像接力赛一样高效运转。他要求调度员“把燃油消耗、吊车台班费精确到每一趟车轮的辙印上”,施工季盘点时,吊车无效作业减少33%,油钱人工省下近百万元,这些精打细算的成果,都化作了井场上实实在在的效益。
细处着眼:小装备里算好大效益
“这顶‘退役’头盔换了新内衬,检测达标后才给你用。”在新员工入职现场,韩潮递过一顶安全帽,指着墙上的“性能临界线检测标准”解释,“安全不能含糊,但也不能浪费。”在他看来,降本增效不是喊口号,而是要在每个细节里“抠效益”。
针对安全帽更新产生的消耗,韩潮牵头建立“三级分检制度”:安全组对淘汰头盔严格检测,缓冲层衰减的强制报废,外壳完好的经规范清洗消毒、更换内衬后重新使用,值班点专门储备应急备用头盔。这一举措让头盔回收率提升60%,新购费用下降近三成。“每顶头盔都要过‘安全关’和‘效益关’,既要账面好看,更要良心踏实。”他常对安全组的同事说。
担任队长时,韩潮的“精算”就已渗透到施工全流程。他带领技术员将施工设计细化为“资质、设备、井控、质量、安全、环保”六项标准,形成的“六全四准”规范获公司效益型作业队评比好评;把9个关键质量节点编成“油水井施工质量三十六计”打油诗,让员工易懂易记;创新注聚井“清、控、循、配”四步法,让疑难井施工效率提升近两成。这些从实践中打磨出的“增效经”,让每一分投入都产生最大价值。
勇破困局:新模式打开发展新天地
“不能躺在老经验里过日子,改革就得敢啃硬骨头!”2023年担任生产办主任后,面对大队转型升级压力,韩潮提出“管理高标准,毫米见精神”的理念,推动生产模式全方位革新。
他率先在大修队、顶驱队打破沿用十六年的“长白班”制度,实施“24小时驻井施工”,施工效率提升20%;推行“一队多机”平台化施工,生产提效33%;创新“顶驱修井+修后完井投产”连续施工模式,单井周期缩短20%。这些改革举措让老队伍焕发新生机,也让员工看到了“创新出效益”的硬道理。
面对采油厂方案紧缩的形势,韩潮主动带队“走出去”拓市场。在分公司支持下,他先后承接二厂、三厂、四厂、六厂的施工任务,组织团队与各采油厂深度对接,短时间内梳理完流程、落实好节点,以优质高效的施工质量打响“修四品牌”。黄金施工季,他组织抢产大会战攻克420口井;雨季期间,带领146名员工连续奋战12天,冒雨抢产33口井,为大队生产筑牢根基。
从车辆调度的“智慧转身”到小头盔的“修旧利废”,从施工模式的大胆革新到市场版图的主动拓展,韩潮用十九年的坚守证明:提质增效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铁军担当不是口号,而是行动。在油田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这位80后青年骨干正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带着团队在改革攻坚的道路上继续前行,让“提质增效”的成果在每一口油井、每一段管线中绽放光彩。(供稿人:刘琰 耿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