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乡村课堂:让科技之光照亮成长之路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AI赋能乡村课堂:让科技之光照亮成长之路

2025-08-28 15:35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7月11日--7月21日,合肥工业大学“徽聚智汇 一路黔行”实践团深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长青第二小学,开展暑期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这支由10位青年学子组成的团队,以“AI赋能乡村教育”为核心,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色课程设计,让前沿技术扎根乡土课堂,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科技与文化的种子,推动教育公平在实践中落地生根。

从好奇到创造,科技种子播撒童心

“我们在初期调研时发现孩子们接触AI技术前沿知识、参与科技实践的机会较少。”团队成员表示。基于此现状,团队秉持“启蒙兴趣化,实践场景化”的理念,以“认识AI、体验AI、应用AI”三阶模式,引领孩子们揭开AI的神秘面纱,感受智能科技的魅力;通过动画演示、实例列举等方式,引导孩子们制作自己的“AI关键词手卡”,并带领他们使用AI工具;在课程最后,布置简单的小组任务以指引孩子们学以致用,设计“AI+生活”解决方案。

图为团队成员为大家讲解AI基础知识。魏晨曦 供图

AI助力职业规划,数智点亮小小梦想

实践团开展“智能职业探索”课程,借助AI技术讲述职业介绍、职业规划,同时进行mbti人格分析。孩子们完成mbti简易测试后,AI系统将测试结果与当地产业特色,如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乡村旅游等相结合,生成个性化职业报告,推荐合适的职业方向。此外,实践团还运用AI技术为孩子们生成“职业梦想照”,将他们自身形象与心仪职业场景合成。“哇!成功实现梦想的我好酷!”职业梦想照一经展示,就吸引了所有孩子的注意,大家纷纷表示要努力学习,不断靠近梦想中的自己,让职业梦想成为现实。


图为一名同学与自己的“职业梦想照”合影。魏晨曦 供图

科技守护丹寨梯田,童心筑梦生态未来

丹寨的"稻-鱼-鸭"梯田系统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帮助孩子们更好地认识并保护当地生态,实践团立足于贵州地理特征与丹寨梯田生态,融合自然教育与手工创作,通过“地理探秘—梯田解码—纸鸢筑梦”三环节,引导孩子们认知家乡地貌、理解农耕智慧,并以风筝为载体放飞生态梦想。团队采用"科技工具+本土案例"的教学模式,依托AI地理可视化工具,带领孩子们直观认知贵州“八山一水一分田”地貌特征,通过 AI 生成贵州喀斯特地貌 3D 动画,系统性地开展地理科学教育。


图为团队成员为孩子们讲解地理知识。魏晨曦 供图

推广普通话助力沟通,架起成长交流桥梁

在科技课程开展的同时,实践团充分考虑到丹寨当地多民族聚居、方言使用普遍的特点,同步开设 “普通话 +” 融合课堂,将语言推广与科技教学、文化传承深度结合。课堂上,志愿者们通过 “普通话情景对话”“AI 语音跟读测评” 等趣味形式,帮助孩子们纠正发音误区 —— 比如区分苗族方言中易混淆的 “n”“l” 声母,讲解普通话里常用科技术语的标准读法;还设计了 “用普通话讲家乡梯田故事”“AI 语音助手指令下达” 等实践环节,让孩子们在介绍 “稻 - 鱼 - 鸭” 生态系统、描述职业梦想的过程中,既锻炼了普通话表达能力,又加深了对家乡文化与科技知识的理解。此外,团队还为孩子们准备了普通话绘本与拼音卡片,鼓励他们课后用普通话交流学习心得,不仅消除了语言沟通壁垒,更让孩子们学会用更通用的语言传递想法、分享创意,为未来走出乡村、接触更广阔的世界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


图为团队成员为孩子们推广普通话。魏晨曦 供图

团队成员一致认为,此次"科技赋能乡村教育"实践活动意义深远。大家都期望实践团的到来不仅为这片山清水秀的土地带来前沿的技术知识,更期待传递这样一个信念——实现教育公平不必等待"所有条件都一样"。当科技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扎根乡土,每一位乡村少年都能在创新的光芒中,看见自己梦想绽放的无限可能。这种改变正在发生,而实践团成员很荣幸能成为其中的见证者和推动者。(供稿人:合肥工业大学 “徽聚智汇 一路黔行”实践团 马玉洁 谭盛方)


【编辑:赵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