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科大启星天枢实践团:深耕一重沃土,传承工匠薪火
近日,北京科技大学启星天枢实践团成员前往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一重”)开展实习实践活动。期间,实践团成员对中国一重的工程师们进行了采访,参观了锻造厂、热处理厂及一重展览馆,全方位了解中国一重的发展历史与生产实力,在实践中收获颇丰。
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前身为第一重型机器厂,于 1954 年在国家 “一五” 计划的宏伟蓝图中拔地而起,作为 156 项重点工程项目之一,承载着新中国工业崛起的厚望。这座坐落于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的重工业 “航母”,由毛主席提议建设,周总理盛赞为 “国宝”。
实践团首先走进锻造厂和热处理厂等生产车间。巨大的水压机轰鸣运作,通红的钢坯在机械臂与工匠配合下锻造成型,技术员介绍这里能锻造直径16米的超大型工件,且每件产品都要经过上百道工序检验。智能化温控系统实时显示炉膛温度曲线,工人们通过电脑终端精准调控参数。在水压机锻造车间,技术人员介绍了5.5米支承辊,这个由499吨钢锭制造而成的超大锻件,从出炉到冷却回炉的3个小时内,每一秒工人们都要和温度赛跑。这些数十吨乃至上百吨的“巨无霸”,锻造误差要控制在毫厘之间。实践团成员直观感受到“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中国精造”的跨越,理解了“大国重器”背后的技术积累与产业实力。
实践团参观了中国一重展览馆。展馆内的黑白照片记录了1954年建厂时的艰苦创业场景,与如今现代化生产基地形成鲜明对比。讲解员介绍了中国一重从生产第一台国产万吨水压机到参与“华龙一号”核电装备、“深海一号”钻井平台等国家重大工程的历程。同学们在“国家使命”展区驻足良久,深刻认识到中国一重的发展史是中国重型装备工业的自强史。
实践团与中国一重的工程师们进行了交流,他们分享了攻克核电转子锻造、核电装备焊接等技术难关的经历,以及传统技艺与智能技术融合的探索。当谈及坚守数十年的动力,他们坦言源于对国家的责任与对事业的热爱。这场交流让实践团成员深刻体会到,工匠精神不仅是精益求精的技术追求,更是为国担当的使命传承。它激励着青年学子以工匠为榜样,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在专业领域深耕不辍,为制造业强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此次实习实践活动,让北科启星天枢实践团成员在与工匠对话中体悟责任担当,在探秘生产一线中感知技术创新,在回望发展历程中明晰使命方向。大家表示将把收获转化为学习动力,以工匠精神打磨专业本领,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