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印象酒业与中国银行红河弥勒支行共绘产业发展新图景!
银企携手赋动能 葡萄美酒助振兴——云南印象酒业与中国银行红河弥勒支行共绘产业发展新图景!
当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实体经济沃土,当龙头企业深耕地方特色产业,一幅银企协同、产业升级、农户增收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弥勒徐徐展开。近日,云南印象酒业与中国银行红河弥勒支行的深度合作,不仅成为银企联动的标杆案例,更以金融创新为笔、产业实践为纸,书写了云南葡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鲜活篇章。云南弥勒华融印象酒业董事长申娜女士就此合作,接受弥勒市融媒体中心的专访,分享银企携手背后的振兴故事。
弥勒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作为服务地方经济的金融主力军,中国银行红河州分行始终以普惠金融为核心抓手,通过创新金融产品与优化服务模式,精准对接地方特色产业需求,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动能。其中,中国银行红河弥勒支行立足弥勒“高原葡萄之乡”的资源禀赋,聚焦葡萄种植、红酒酿造及上下游关联产业,量身定制差异化金融服务方案,构建起覆盖“育苗—种植—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金融支持体系,让金融服务真正扎根产业沃土。
弥勒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弥勒,这座被冠以高原“葡萄之乡”的城市,不仅拥有获“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的水晶葡萄,更依托得天独厚的气候与地理条件,培育出集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生态旅游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核心支柱产业。而深耕弥勒近30载的云南印象酒业,正是这一产业版图中的领军者。秉持“做云南好酒,创百年企业”的初心使命,企业着力打造“云南印象 果酒典范”品牌名片,已形成酒品生产、老酒储存、产品销售环环相扣的全产业链布局,成功将“小葡萄”做成带动一方发展的“大产业”。截至目前,云南印象酒业累计收购弥勒水晶葡萄超4万吨,直接惠及农户3000余户,让种植户实实在在享受到产业发展的红利。“自己卖葡萄,不仅价格上不去,还得耗人工、费时间,印象酒业上门收葡萄,一下就帮我们解决了大难题!”家住弥勒新哨镇新哨村委会小新哨村的种植户赵荣保,正是这场产业红利的直接受益者。今年,他种植的4亩多葡萄成熟后,直接将新鲜果实送往云南印象酒业酒厂,当场拿到收购款,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这质朴的话语,道出了众多葡萄种植户的心声,也印证了龙头企业对农户的坚实带动作用。
弥勒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产业升级的每一步,都离不开金融力量的支撑。今年7月,云南印象酒业迎来产能升级与产业链布局的关键节点——投资近1亿元、年产销2000吨的“印象”葡萄烈酒系列产品建设项目,在弥勒产业园区顺利试投产。作为全国首个规模化、高产能的葡萄烈酒生产基地,该项目占地75.6亩,分三期推进建设,目前已完成一期两标段工程,酿造车间、储酒车间、联合工坊、印象酒窖等设施相继落地,为云南葡萄酒产业迈向高端化、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酒类酿造企业普遍面临生产周期长、销售链条广、资金需求大的行业特性,在云南印象酒业推进规模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银行红河弥勒支行主动靠前服务,多次上门对接企业需求,量身定制专属贷款产品,持续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以金融“活水”为企业发展“解渴”。正是这笔及时到位的资金,为新酒厂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让企业得以稳步实现技术升级与产能扩张。“在中国银行的支持下,我们借助金融力量推动酿造技术提升、产能扩张,不仅加速了传统产业现代化转型与产业链整合,更能稳定葡萄收购规模,带动更多农户增收,真正实现企业发展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云南印象酒业董事长申娜在采访中如是说道。
云南弥勒华融印象酒业董事长申娜接受媒体专访
数据见证成效,行动彰显担当。截至2025年7月,弥勒市葡萄种植面积已达10万余亩,年产量16万吨,总产值突破10.22亿元;全市葡萄酒加工企业达28家,年加工量5万吨,工业产值1.16亿元,产业规模与效益持续攀升。与此同时,中国银行红河弥勒支行通过创新“合作社+农户” 模式降低信贷风险,开放资产抵押、供应链融资等多元化融资渠道,已累计为6户葡萄种植户投放贷款521万元,为3户葡萄酒生产企业发放流动资金贷款1794万元,让金融服务精准覆盖产业链上下游。“我们围绕弥勒葡萄、红酒产业量身打造专属信贷产品,就是要为产业链上的农户、合作社、企业提供全周期普惠支持,见证每一颗弥勒葡萄蜕变为香醇美酒的过程。”中国银行红河弥勒支行行长施云昆表示,未来,支行将持续深化“普惠金融+绿色金融”双轮驱动战略,深耕“葡萄之乡”这片沃土,以更精准、更优质的金融服务,助力弥勒葡萄酒产业飘香更远,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金融力量。
弥勒市融媒体中心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