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中国之治·县域实践”调研观察实践队邯郸分队赴馆陶寿山寺镇调研
2025年7月,武汉大学“中国之治·县域实践”调研观察实践队邯郸分队赴河北省馆陶县寿山寺镇开展实地调研,聚焦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与绿色发展成果,深入了解其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通过生态改造撬动产业转型与群众增收。
寿山寺镇地处华北平原腹地,过去以传统农业为主,长期面临基础设施薄弱、生态环境欠佳、村容村貌落后的问题。实践队通过走访、座谈、查阅资料了解到,近年来,地方党委政府坚持“先治环境、再谋发展”的思路,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的破题之举,统筹推进道路修缮、垃圾治理、污水整治、绿化提升等重点工程,为乡村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走进寿山寺镇,映入眼帘的是整洁有序的村庄面貌。曾经坑洼不平、雨天泥泞不堪的土路,已被平坦宽敞、设计感十足的特色街巷所取代;破旧杂乱的墙体经过统一立面改造,村庄整体焕发新姿;道路两侧绿化带生机盎然,公共照明和排水设施同步完善。实践队成员深刻感受到,环境改善不仅提升了村民生活品质,也增强了小镇对外吸引力,为发展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调研期间,实践队重点考察了寿山寺镇在基层治理中的群众参与机制。队员们了解到,在村“两委”的组织下,村民自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仅用三天时间便清理了积存多年的生活垃圾和建筑杂物,将昔日脏乱的村间垃圾场改造为竹池运动场。如今,这里成了村民晨练和孩子们玩耍的健身乐园。
这一转变不仅体现了政府的统筹能力,更彰显了群众共治的力量。实践队通过座谈访谈得知,这种“自我治理、自我提升”的模式提高了村民对公共事务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使环境整治不再是“一阵风”,而成为可持续推进的日常行动
环境改善不仅是“面子”的更新,更是“里子”的提升。寿山寺镇在整治基础上,注重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力。实践队调研的寿西湖景区,便是典型案例。原本是一条臭水沟,通过填挖改造、清淤疏浚和景观重塑,现已成为湖水清澈、岸线整洁、绿意盎然的生态景观区。
寿西湖等景观的建成,不仅美化了村庄环境,也成为游客休闲打卡的新热点,吸引了外地游客和研学团队到访。随之而来的是农户民宿、农家乐、特色餐饮及文创产品销售等多元产业的兴起,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增收,生态红利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实践队成员在走访时发现,不少村民正计划扩大农产品加工和乡村旅游配套经营,形成“生态+产业+文化”的良性循环。
通过实地调研,实践队一致认为,寿山寺镇的探索经验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启示其人居环境整治与绿色发展实践表明,改善乡村环境不仅是形象工程,更是发展工程;生态建设不仅是自然之美,更是经济之源。实践队建议未来应继续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和交通配套,吸引青年返乡创业;建立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巩固整治成果;进一步深挖本地文化资源,将生态优势与文化特色结合,打造可持续发展的乡村品牌。
此次调研让实践队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不仅需要科学规划和政策引导,更需要青年一代脚踏实地的探索与实践。新时代青年应以实际行动将所学知识与乡村发展需求相结合,在田野上读懂中国乡村的脉动,用青春智慧助力美丽乡村建设。(供稿人:武汉大学冯露禾 王泽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