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来了,生活将怎样被改变?
2025年8月26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了从现在到2035年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三步走”目标:到2027年,智能终端应用普及率超70%;到2030年,普及率超90%;到2035年,我国将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这不仅是一份政策文件,更是一幅未来十年智能生活的全景图谱。
早晨,智能咖啡机根据你的健康数据调整咖啡因浓度;爸妈的智能手环实时监测血压,异常时自动推送提醒给子女;下班回家,AI宠物机器人能模仿真实宠物互动,陪伴独居人群——你的手机、汽车、家电,正变得越来越“懂你”。
在深圳,AI政务助手“深小i”已实现全市域、全领域政策解答和办事指引,企业咨询税务流程、市民查询社保信息,都能得到接近90%精准率的即时回复,大幅缩短了信息获取时间。不过,人机协同也对岗位能力提出新要求——行政人员需学会与AI协同整理数据,产业工人要掌握智能设备操作,政策层面也在同步推进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升级,帮助劳动者适应新工作模式。
学习方式的变革正从课堂向日常延伸。《意见》提出构建智能化情景交互学习模式,推动育人从“知识传授”向“能力提升”转变,而这一目标的核心,是让“大规模因材施教”从理想变为现实。如今,部分学校已试点“AI学伴”:通过分析学生的作业正确率、课堂互动数据,为不同学生推送个性化习题——数学薄弱的学生多练基础题型,逻辑能力强的学生可挑战拓展题目;“智能教师”则能辅助老师批改作文、分析错题共性,减少重复性工作。值得注意的是,政策同时明确“加强学生数据隐私保护”,要求AI教育工具严格限定数据使用范围,避免个人信息泄露,为个性化学习加上“安全锁”。
人工智能正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意见》指出要加快AI驱动的育种体系创新,目前部分农业科研机构已用AI模拟作物生长环境,缩短育种周期;在田间地头,智能农机能精准控制播种量和施肥量,比人工种植节省30%的成本;农业无人机则承担了病虫害巡查、农药喷洒等工作,大幅减轻农民劳动强度。不过,农村智能应用仍面临“最后一公里”难题:部分偏远地区网络信号弱,智能设备无法正常使用;一些老年农民不会操作智能农机。对此,政策明确要“完善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同时开展“AI助农培训”,组织技术人员下乡手把手教学,让智能技术真正“用得上、用得好”。
在文化领域,人工智能正成为创作的“新搭档”。《意见》提出利用AI辅助创作具有中华文化元素的内容,如今已有音乐人用AI生成传统乐器旋律,画家通过AI快速勾勒水墨画底稿,作家借助AI整理创作素材——AI不仅提高了创作效率,还拓展了文化表达的边界。但AI创作也带来新问题:如何界定AI辅助作品的版权归属?如何避免AI抄袭人类原创?对此,政策已明确“加强AI生成内容的版权保护”,要求相关平台建立AI创作溯源机制,同时鼓励行业制定AI创作规范,既保护创作者权益,又为AI文化创新留出发展空间。
随着《意见》的贯彻落实,人工智能将真正成为造福人民的国际公共产品,为弥合全球智能鸿沟作出中国贡献。当AI成为懂你所需、解你所忧的“最佳搭子”,人类文明正站在一个新起点——不是机器取代人类,而是会用机器的人类将开启更高效、更温暖、更富有创造力的新纪元。(供稿人:阿坝县茸安乡纪委书记 魏碧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