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非遗薪火相传,河传学子以青春赋能文化认同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南北非遗薪火相传,河传学子以青春赋能文化认同

2025-08-28 16:31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2025年暑期,河北传媒学院数字艺术与动画学院“冀”忆犹新传承团在邢丽老师指导下,以“南北非遗互鉴,文化根脉共守”为主题,奔赴广东开平与河北石家庄两地,开展了一场跨越地域的非遗传承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的活动。团队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镇濠泥鸡”与河北省国家级非遗“藁城宫灯”为双核心,通过实地调研、传承人对话、公共推广与青少年教育等多元形式,不仅深化了对非遗当代价值的理解,更在南北文化对话中彰显了新时代青年的家国情怀与文化使命感。

南北双线并进,构建非遗传播新格局

首站广东,河北传媒学院数字艺术与动画学院“冀”忆犹新传承团深入粤冀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团队系统参访开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聚焦“镇濠泥鸡”的历史脉络与工艺特色,并与非遗传承人展开深度对话。成员在传承基地亲手参与泥鸡制作全过程,从选泥、塑形到彩绘与发声装置调试,切实体会传统手工艺所蕴含的匠人精神与文化智慧。活动获得传承基地高度认可,团队获颁“非遗传承实践活动证书”。


在开平市图书馆,团队联合当地禁毒办一同策划组织“南北非遗文化课堂”,面向岭南少年生动讲述“镇濠泥鸡”的民俗意涵与“藁城宫灯”的节庆象征,通过手工彩绘泥鸡与宫灯图案创作,在孩子心中播下文化多样性与民族认同的种子。


转战河北,团队于河北省图书馆广场开展“藁城宫灯”地推宣传,向市民普及其千年历史及精巧的榫卯结构与折叠技艺。随后赴藁城宫灯博物馆研学,系统了解宫灯从传统手扎到现代产业化的发展历程。实践尾声,团队于省图书馆举办“藁城宫灯探秘之旅”非遗体验日活动,通过文化讲堂与手工实践,引导儿童理解宫灯所承载的吉祥寓意与传统美学,并同步介绍广东“镇濠泥鸡”的声动魅力,将不同地区的文化紧紧结合起来,实现南北文化在新时代的共鸣与对话。


凝聚文化共识,彰显青春担

本次活动累计直接覆盖50余名儿童与数百名市民,拍摄非遗纪录素材若干,获得实践证书与多方好评。更重要的是,团队以“双城双非遗”为架构,成功搭建起一条连接南北的文化传播桥梁,以实际行动推动非遗从乡土记忆走向公共认知,从地域符号升华为民族共同的文化遗产。


“冀”忆犹新传承团的实践,不仅是高校学子深入社会、锤炼专业能力的有效途径,更是年轻一代主动参与文化传承、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的生动体现。他们用脚步丈量南北土地,以匠心传递文明之火,展现出当代中国青年不负时代、勇担使命的精神风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创新传播注入了崭新的青春动能。


河北传媒学院数字艺术与动画学院的实践队员们表示,将持续鼓励学生发挥专业特长,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播事业,让青年成为文化根脉的守护者、中国故事的讲述者。(供稿人:蔡雨硕 李桂招 范书涵 娄梓宁 汪启宁 杨振 李欣娜)


【编辑:赵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