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汤家庄多元魅力,绘乡村振兴新篇 | 经济学院汤家庄村暑期三下乡实践总纪实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探汤家庄多元魅力,绘乡村振兴新篇 | 经济学院汤家庄村暑期三下乡实践总纪实

2025-08-29 17:34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挖掘乡村多元文化价值,探索“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古建活水承徽韵,智慧茶旅富山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于2025年7月6日至10日深入安徽黄山汤家庄村,通过深度交流、实地走访与亲身体验,全面考察当地非遗传承、产业发展、基础建设及文旅创新实践,探寻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发展之道。

古艺新承织锦绣 乡愁焕彩绘振兴

7月7日,实践团队深入调研汤家庄村非遗传承与特色产业。在传统手工艺面临传承困境的当下,汤家庄竹编却通过文旅融合焕发新生。“一根竹子能编出百样物什”,非遗传承人李师傅边演示边介绍,其家族三代传承的竹编技艺已开发出茶具、工艺品等系列产品,将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效益。另在乡村卫生室,汪医生团队创新性采用“中医阁+现代诊疗”模式,既保留传统经络诊疗特色,又引入智能医疗设备。政府对医疗建设的支持,为文旅发展筑牢民生基石。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新村民崔老师的麻布工坊,这位返乡创业者将现代设计融入传统编织,开发出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的文创产品。


图 1  采访竹编非遗传承人李师傅


图 2  拜访乡村卫生室采访汪洋医生及其伯父


图 3  参观麻布编织作坊采访新村民编麻师崔老师

傍晚时分,摩托艇冠军汪云涛的水上表演更是展现了传统村落与现代体育的完美融合。正如村书记焦书记所说:“非遗不是躺在博物馆里的古董,而是乡村振兴的活水源泉。”汤家庄村通过非遗活化、医养结合、文旅融合的多元发展路径,正在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图 4  国家运动健将汪云涛带来水上飞人表演


图 5  团队与焦书记合影

茶厂蝶变谋发展 水电赋能促振兴

7月8日,实践团队对汤家庄村的产业开展调研,探寻茶业与绿色能源的发展之路。团队首先走访了当地的小茶厂。有限的机器规模与未被充分利用的茶山,折射出小厂经营的艰辛。安吉白茶的竞争与市场低迷,让徽茶价格持续走低,小厂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随后,团队来到村集体兴建的新坑茶厂。这里设备齐全,配有专业冷藏室,不仅加工自有茶园,还收购村民茶叶,为分散的茶农提供稳定收入。大小茶厂的对比,映照出从单打独斗到合力振兴的产业升级之路。


图 6  实践团队成员参观居民自建小茶厂


图 7  实践团队参观新坑茶厂

为深入了解汤家庄村的发展密码,实践团队走进汤家庄水电站。在工作人员的详细讲解下,队员们深入了解到其利用自然水位差驱动轮机发电的原理。随后,团队来到气势恢宏的毛坦大坝,只见湍急的水流从坝顶倾泻而下,形成一道壮观的银色瀑布,在阳光照射下,飞溅的水雾折射出七彩光芒,生动诠释着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和谐共生的理念。


图 8  实践团队参观汤家庄村水力发电站


图 9  实践团队抵达毛坦大坝

竹编巧手传薪火 老屋新颜绘乡愁

7月9日,实践团队深入体验了汤家庄村传统技艺的现代传承与建筑空间的创新活化。在竹编工坊,成员们跟随传承人学习编织技法,从基础的“挑一压一”船体到精巧的“不露头尾”圆球,每一道工序都蕴含着非遗技艺的智慧密码。


图 10  团队成员向李师傅学习圆球制作

与此同时,村中闲置的农房正经历着华丽转身:斑驳的徽派老宅被注入了现代生活功能,古朴的大礼堂改造为展示乡村文化的窗口。这些改造不是简单的翻新,而是通过创新思维对传统空间的重新诠释。一根竹篾编织文化传承,一方老屋承载乡愁记忆,汤家庄村用实践证明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可以相互成就,走出了一条文化保护与乡村振兴并重的特色之路。

image.png


图 11  团队成员参观改造闲置农房

通过为期五天的深度调研,实践团队深刻了解到汤家庄的振兴密码,其以非遗技艺为文化根基,以文旅融合为创新路径,以产业升级为发展引擎。当传统竹编遇见现代设计,当百年医道融入智能诊疗,当闲置农房变身文旅空间,这些生动的实践印证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的碰撞能迸发出惊人的活力。汤家庄村用行动证明,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推倒重建,而是要让文化根脉与现代发展相互滋养,让乡愁记忆与创新思维交相辉映。团队成员们带着满满的收获离开汤家庄,但这份关于传统与现代如何和谐共生的思考,将如村中潺潺的活水,持续滋养着每个人的乡村振兴梦想。(供稿人:胡玉帆 应璐冰)


【编辑:赵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