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低碳生态蓝图,谱乡村振兴华章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绘低碳生态蓝图,谱乡村振兴华章

2025-08-29 17:26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2025年8月,西安交通大学能动“碳”路队实践团奔赴陕西省米脂县与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召镇,开展以“低碳发展与乡村振兴”为主题的“三下乡”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调研与深度访谈,团队探寻生态脆弱区与资源型地区的绿色转型路径,见证两地以创新实践书写的生态富民答卷。

板下经济多元探索,乡村增收路径拓宽

位于米脂县井家畔村的601亩光伏基地里,深蓝色的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板间种植的药材绿意盎然。该基地于2024年实现并网发电,年发电量达2500万度,板下药材还能给村民带来额外收入。村支书井光宏算起民生账:基地覆盖4个村庄400多户,农民人均年增收近3000元。“现在村里没了贫困户,在外年轻人都能安心打拼。”这种“板上发电、板间种植”的农光互补模式,让昔日的坡耕地变身“阳光银行”,成为低碳经济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鲜活注脚。


图为 井家畔村主任向实践队员讲解光伏基地发展状况(林心怡 供图)

而在准格尔召镇风光农牧林零碳智创中心,实践团看到了板下经济的进一步延伸——“板上发电、板间种植、板下养殖”的立体化生态产业场景正全面铺开。昔日因资源开发而千疮百孔的复垦区,如今光伏板连片排布,板间作物长势喜人,板下养殖有序推进,形成产业联动闭环。镇党政办副主任王思婷表示,当地在 5 万余亩复垦区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时,特意设计了这一立体产业模式,既响应发展光伏产业的号召,又通过板间种植苜蓿修复土质,同时为“万牛养殖”计划提供优质饲料,在产业融合中逐步实现“黑色”资源产地向“绿色”增收宝地转型,与井家畔村的农光互补模式遥相呼应,共同探索着低碳赋能乡村增收的不同可能。


图为 王思婷为实践团队介绍项目情况(项骏锋 供图)

生态治理久久为功,乡村绘就绿色画卷

相隔不远的高西沟村,则书写着绿色奇迹。山坡上松柏苍翠,梯田层叠,很难想象这里曾是“山光、水浊、田瘦、人穷”的贫瘠之地。驻村干部杨文静主任讲述,面对困境,高西沟村民从未退缩,他们反复试种草木与作物,在不断摸索中筛选出适配本地土壤的品种,历经数十年栽种与浇灌,终让荒山变绿洲。2024 年,该村成功完成全国首单淤地坝碳汇交易,将生态修复的“碳票”变成了富民的“钞票”,成为生态治理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的全国样板。



图为 杨文静与实践团来到淤地坝(项骏锋 供图)

在准格尔召镇,实践团同样感受到生态修复的坚定决心。当地以“围绕一个目标、实现双翼齐飞、打造三个样板”为主线,推进绿色矿山建设,5万余亩复垦区在“边坡种树、平盘种草”的治理下重焕生机。王思婷强调:“绿色矿山建设不等同于绿化矿山,最终目的是还绿于民、还利于民。” 这与高西沟村四代人坚守生态治理的理念不谋而合。两地虽面临的生态难题不同,但都以长期坚守与科学实践,绘就出乡村绿色发展的动人画卷。

集体经济凝聚合力,乡村共富筑牢根基

在准格尔召镇集体经济公司,实践团与镇团委书记王竞晨、公司综合部干事段宇浩展开深入交流,了解集体经济在乡村共富中的关键作用。作为连接政府、企业与镇民的重要纽带,该公司承担着辖区内八个村集体公司资源整合、利益分配协调的核心职能,尤其在推动村民参与新能源产业、共享发展红利方面成效显著。



图为 王竞晨向队员介绍集体经济公司特色产品(项骏锋 供图)

段宇浩介绍,依托当地新能源产业发展,公司通过组织村民参与光伏基地运维、板下种植与养殖等工作,让村民不仅能获得土地流转收入,还能通过务工、分红等方式增加收入。“以前靠煤吃饭,现在靠‘光’致富。”集体经济公司将分散的资源与村民力量凝聚起来,切实夯实了乡村共同富裕的根基,让转型成果真正沉淀为群众的幸福感。

结语

低碳发展的根基在生态,乡村振兴的底色在民生。从米脂县的“光伏田、红色村、碳汇地”建设,到准格尔召镇的“零碳中心、矿山治理、集体经济”实践,能动“碳”路队的调研行程,勾勒出资源型地区与生态脆弱区的低碳振兴全景图。未来,能动“碳”路队将继续秉持初心,助力高校智慧与地方发展需求精准对接,为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添砖加瓦,在新时代的绿色发展浪潮中书写属于交大学子的青春篇章。(供稿人:林心怡)



【编辑:赵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