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崇明糕传承与乡村振兴协同创新路径探索——上海“海上瀛洲”团队青年实践
2025年暑期,在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背景下,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海上瀛洲”实践团队聚焦国家级非遗崇明糕传承困境,深入崇明齐成村,与手艺人崔文秀及多家销售商交流,开展社会实践,探寻非遗活化与乡村振兴融合新路径,引发青年群体广泛关注。
一、精准调研:洞察青年认知与消费断层
实践前期,团队针对上海18-35岁青年展开线上分层抽样调查,借助问卷星平台发放并回收974份问卷,经筛选后保留813份有效样本,并使用SPSSAU软件检验量表信效度,以保证数据质量。调研结果显示,仅不足10%的青年了解崇明糕,超过90%的受访者认为糕体“过大、食用不便”,约70%觉得款式单调;消费结构呈现代际失衡,75%的购买者为中高龄群体,青年消费意愿不高。团队负责人马昱天感叹:“并非年轻人不热爱非遗,而是我们未真正理解他们的需求。”该调研为精准定位崇明糕核心受众、破解传承困境奠定了数据基础。
二、实地走访:直面技艺传承与市场困境
基于问卷分析,团队前往崇明齐成村与手艺人崔文秀交流。崔文秀从事崇明糕制作多年,深知技艺传承困境,她称崇明糕制作需长期实践,各环节考验耐心与功底,但市场需求不稳、纯手工生产效率低成本高,年轻人怕难有稳定生计,学徒匮乏或致技艺断代。
图1 访谈崇明糕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崔文秀
图2 团队成员学习崇明糕制作技艺
团队在市场渠道调研中走访了十余家销售终端,从小乡镇的小店铺到城区的大门店,这些销售商均表示,年轻人关注少,传统销售模式难以突破,生意不好做。他们发现,崇明糕在主流连锁渠道的铺货率非常低,几乎退出了这类市场,销售渠道单一、困于本地的问题十分明显。团队分析师刘琪总结说:“这些问题不仅降低了竞争力,更使非遗技艺的存续岌岌可危。通过综合分析,团队归纳出崇明糕传承面临的三大难题:青年认知断层导致文化脱离、产品形式陈旧难以满足消费、销售渠道狭隘限制发展,非遗存续遭遇严峻考验。
图3 团队走访销售端调研实践图
三、创新破局:构建传承振兴新生态
针对调研所揭示的难题,“海上瀛洲”团队给出系统性的解决办法:
产品创新:促使崇明糕朝着“轻小精”的方向转变,改良配方与外形,例如推出小包装、研发新口味,契合年轻人的消费喜好;
文化加持:构建“文化 + 衍生品”的传播体系,深入挖掘崔文秀等手艺人执着坚守的故事,以及崇明糕蕴含的民俗文化,设计文创周边产品,如印有崇明糕制作画面的徽章、书签、钥匙扣等,延展文化传播的广度;
市场开拓:探寻城乡互动销售模式,线上借助电商平台,售卖崇明糕及其相关文创产品,触及更多消费者;线下联合城市商圈举办非遗体验活动,结合乡村旅游,把齐成村打造成崇明糕制作体验工坊,游客能够学习制作糕点,拓宽市场途径。
目前,团队正深化青年协作,筹建高校实践联盟,推动崇明糕非遗技艺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这次实践,不但为崇明糕非遗传承探寻到切实可行的优化之道,更彰显出青年群体在文化守护与乡村复兴里的担当。日后,“海上瀛洲”团队会始终以数据为推动力、以创新为指引,不断深入非遗活化实践,吸引越来越多像崔文秀这样的手艺人加入,为乡村全面振兴奉献更多青春之力,让非遗于新时代散发更璀璨的光芒。(供稿人:“海上瀛洲”团队)